[实用新型]基于热泵回收余热及采用蓄热装置的余热回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83158.5 | 申请日: | 2012-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024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杨茂华;杨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茂华 |
主分类号: | F24D3/18 | 分类号: | F24D3/18;F24D3/10;F01D1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 11337 | 代理人: | 赵建刚 |
地址: | 100044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回收 余热 采用 蓄热 装置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电联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热泵回收余热及采用蓄热装置的余热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余热回收已从高温余热回收发电,发展到低温余热回收进行建筑供热或供应生活热水。其中应用热泵回收余热系统,可以将低温热源回收送入到相对较高的热源中,实现能源的最大化应用。吸收式热泵在电力企业的冷凝热回收的应用于城市建筑供热就是很好的低温余热的方式,提高了电厂能源利用效率,在不消耗能源的基础上增加了城市建筑供热面积。但当前的吸收式热泵在电力企业的冷凝热回收的应用于城市建筑供热技术,只能在冬季供热季时进行余热回收,而我国北方地区供热季一般在4-6个月,因此电力企业全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不能回收冷凝热,即有50%以上的热量被白白浪费。据不完全统计,电力企业的冷凝热全年约有56000亿大卡,现有技术只能回收其中的30%左右,若能实现全年回收则可以再增加2000万平米的建筑供热面积,节约标准煤4亿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新型的基于热泵回收余热及采用蓄热装置的余热回收系统,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热泵回收余热及采用蓄热装置的余热回收系统,包括汽轮机,还包括吸收式热泵、调峰加热器、蓄热装置和用于向供热用户供热的二级换热站,所述吸收式热泵包括驱动端、热源端和输热端,所述调峰加热器、所述二级换热站均包括高温端和低温端,所述蓄热装置包括蓄热端和放热端;
所述汽轮机引出的汽机抽汽分为两路,一路经过所述吸收式热泵的驱动端后连通至疏水泵,另一路经过所述调峰加热器的高温端后也连通至疏水泵;所述汽轮机引出的乏气连通到所述吸收式热泵的热源端;
所述二级换热站的高温端的出水分为两路,一路依次经过所述蓄热装置的放热端、所述调峰加热器的低温端后回流至所述二级换热站的高温端;另一路依次经过所述吸收式热泵的输热端、所述调峰加热器的低温端后回流至所述二级换热站的高温端;
所述吸收式热泵的输热端连通所述调峰加热器的低温端后的管路上引出管路经过所述蓄热装置的蓄热端后连通到所述吸收式热泵的输热端。
优选的,还包括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
所述汽轮机引出的汽机抽汽分为两路,一路经过所述吸收式热泵的驱动端后连通至疏水泵,另一路经过第一阀门后再经过所述调峰加热器的高温端后也连通至疏水泵;
所述吸收式热泵的输热端连通所述调峰加热器的低温端后的管路上引出管路经过第二阀门后、再经过所述蓄热装置的蓄热端后连通到所述吸收式热泵的输热端。
优选的,还包括空冷岛或凉水塔,所述汽轮机引出的乏气分为两路,一路连通到所述吸收式热泵的热源端,另一路连通到所述空冷岛或所述凉水塔。
优选的,所述汽轮机为受电站锅炉生成的高温高压驱动、带动发电机发电的汽轮机。
本技术可有效解决非供热季电力企业及工业企业低温余热回收用于城市建筑供热应用问题。
1、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如下:
基于热泵回收余热及采用蓄热装置的余热回收应用技术,是通过热泵回收低温余热与蓄热装置相结合,将回收的热量用于城市建筑供热。即在非供暖季时,热泵回收系统正常运行,回收的余热进入蓄热装置进行储藏;在冬季供暖时,热泵回收系统正常运行,回收热量用于供热,同时蓄热装置将非供暖季储藏的热量释放到供热系统中,进行供热。这样就将非供暖季的余热转移到供暖季的供热系统中,增加了一倍以上的废热利用。
2、热泵回收冷凝余热原理及特点
原理:吸收式热泵机组通过蒸汽驱动,使机组中的溴化锂溶液状态发生改变,从而进行吸热和放热,即吸收电厂冷却塔或空冷岛的余热,而将吸收的热量再输出,并通过一系列的工艺将余热热量送入到供热系统中,完成冷凝余热回收利用。
特点:热泵回收余热实现了将低温余热回收到相对高温的供热系统中,效率高,无需消耗能源便可增加系统供热量,真正变废为宝,节能减排。
3、蓄热装置的原理及特点
原理:蓄热装置是将回收的热量进行储藏,并在需要使用时将热量释放。通过输入、存储、保温、输出等一系列工艺达到蓄热效果。
特点:本技术蓄热装置具有:存储量大、散失量小、存储时间长(最长可达6个月)、占地面积小、易于输出等特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可以总结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茂华,未经杨茂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8315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