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建筑施工悬挑式移动落料平台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88748.7 | 申请日: | 2012-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674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发明(设计)人: | 孙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3/28 | 分类号: | E04G3/2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004 | 代理人: | 朱丽岩;刘湘舟 |
地址: | 10003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 施工 悬挑式 移动 平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施工落料平台,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施工悬挑式移动落料平台。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建筑工业飞速发展,高层现浇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比重日益增大,各种建筑辅助工具、设备不断的完善。建筑施工中容易被忽视的,但也是比较重要的施工落料平台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处境中,对于现如今建筑设计主要方向,原有的固定式落料平台的缺点直接显露出来,固定式落料平台悬挑于建筑物外侧,主要以钢管或其他型材作为支撑,附着于建筑物作业层,通过钢丝绳与建筑物内预埋点进行牵拉固定,悬挑出建筑物外侧的落料平台导致上下层的装置相互干扰,装置必须互相错开,才能避免因装置重叠而无法将物料送抵相应作业层面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施工悬挑式移动落料平台,用以解决建筑施工过程中因落料平台外伸于建筑物外,导致相同垂直位置的上下层落料平台上下移动时相互干扰阻滞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能够实现的。本实用新型的建筑施工悬挑式移动落料平台的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施工悬挑式移动落料平台包括双导轨式悬臂支架,所述双导轨式悬臂支架内端的下面通过垫脚装置落座在两个作业层的下层地表面上,上面通过可调撑杆装置固定在建筑物作业层上,外端伸出建筑物外侧呈悬臂端,所述双导轨式悬臂支架的两根导轨之间通过两套支撑滑动装置滑动连接抽匣式移动物料平台,所述抽匣式移动物料平台与所述双导轨式悬臂支架共同连接有平台移动绞盘装置,并且抽匣式移动物料平台在所述双导轨式悬臂支架上具有一个在被限动区域的直线往返滑动轨迹。
本实用新型建筑施工悬挑式移动落料平台,其中所述双导轨式悬臂支架由两根平行的工字钢的轨道梁通过底架支撑连接组合构成,每根所述轨道梁的上翼缘上面各设有一个绞盘支架,绞盘支架的前面设有一个平台限位块,下翼缘内侧形成枕轨,枕轨上各均布有若干个平台承重滚轮,腹板内侧各均布有若干侧向滚轮,腹板中部设有一个传动齿轮,前部设有一个导入滚轮,所述轨道梁在作业层处的端部下面连接由三个滚轮组构成的所述垫脚装置。
本实用新型建筑施工悬挑式移动落料平台,其中所述抽匣式移动物料平台由两根截面为矩形的平台滑动梁通过连接件焊接构成底架,所述底架上设有地板,入口处设有两块活动翻板,出口处焊接有前挡板,在靠近两根平台滑动梁之处各焊接两个吊点,两根平台滑动梁在前挡板处的端头各焊接一个前限位板,在中间部位各对称设有一个后限位板,每根所述平台滑动梁上面各设有两个反力承重滚轮,外侧各固定一根齿条。
本实用新型建筑施工悬挑式移动落料平台,其中所述可调撑杆装置包括有四根带有微调丝杠和支撑螺母的粗调撑杆,所述粗调撑杆通过两根纵向连杆和两根横向连杆连接成组合整体,每根粗调撑杆上面通过微调丝杠与上作业层贴合连接,下面落座在轨道梁上面,所述轨道梁通过粗调撑杆固定在下作业层上。
本实用新型建筑施工悬挑式移动落料平台,其中所述轨道梁上的每个平台承重滚轮均与所述平台滑动梁的下表面滑动连接,所述平台滑动梁上的反力承重滚轮均与工字钢轨道梁的上翼缘下表面贴合连接,所述轨道梁和其上安装的平台承重滚轮以及平台滑动梁和其上安装的反力承重滚轮互为构成所述支撑滑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建筑施工悬挑式移动落料平台,其中所述平台移动绞盘装置由绞盘支架以及绞盘支架上设有的手动绞盘,所述手动绞盘上的齿轮通过链条连接所述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的齿啮合连接所述平台滑动梁上的齿条构成。
本实用新型建筑施工悬挑式移动落料平台,其中所述两根平台滑动梁的前限位板与所述轨道梁具有导入滚轮一端的端头成限动工作副,后限位板与轨道梁上的平台限位块成限动工作副。
本实用新型建筑施工悬挑式移动落料平台,其中所述抽匣式移动物料平台的每根平台滑动梁的内侧分别焊接若干护栏固定件,所述护栏固定件通过固定销、开口销连接护栏,所述前挡板的两端通过螺栓、螺母连接一个门柱,所述每个门柱上各设有一扇前门,所述两个门柱之间设有一条前门安全链。
本实用新型建筑施工悬挑式移动落料平台,其中所述工字钢轨道梁向外伸出建筑物1.2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8874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