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沉降分离机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90660.9 | 申请日: | 2012-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028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李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吉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02 | 分类号: | B01D21/02;B01D21/01;B01D21/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0044 辽宁省沈阳***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沉降 分离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的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分散均匀给料,并通过泄压装置使物料急速沉淀的沉降分离机。
背景技术
离心分离与沉降分离皆是利用混合液密度差来分离料液的。离心分离的力为离心力,沉降分离的力为重力。离心操作时是将待分离的料液置于离心机中,借助于离心机的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使料液中的固体与液体,或两种密度不同,且不相混溶的液体,产生大小不同的离心力,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沉降分离法沉降分离法系指固体物与液体介质密度相差悬殊,固体物靠自身重量自然下沉,用虹吸法吸取上层澄清液,使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沉降分离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实际沉降过程中,颗粒含量较大,周围颗粒的存在和运动将改变原来单个颗粒的沉降,使颗粒的沉降速度较自由沉降时小。例如,由于大量颗粒下降,将转换下方流体并使之上升,从而使沉降速度减小。颗粒含量越大,这种影响越大,达到一定沉降要求所需的沉降时间越长。对于同种颗粒,球形颗粒的沉降速度要大于非球形颗粒的沉降速度。其他条件相同时、粒径越大,沉降速度越大,越容易分离。如果颗粒大小不一,大颗粒将对小颗粒产生撞击,其结果是大颗粒的沉降速度减小,而对沉降起控制作用的小颗粒的沉降速度加快,甚至因撞击导致颗粒聚集而进一步加快沉降。流体与颗粒的密度差越大,沉降速度越大;流体黏度越大,沉降速度越小。流体的流动会对颗粒的沉降产生干扰,为了减少干扰,进行沉降时要尽可能控制流体流动处于稳定的低速。因此,工业上的重力沉降设备,通常尺寸很大,其目的之一就是降低流速,消除流动干扰。器壁对沉降的干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摩擦干扰,使颗粒的沉降速度下降;二是吸附干扰,使颗粒的沉降距离缩短。因此,器壁的影响是双重的。
目前,现有技术中所使用的重力沉降分离设备在处理上述混合体系的分离中为了达到分离要求,往往采用增大分离罐的容积以增加靠重力沉降分离的时间的方案。但是,这种方案使设备的体积和占地面积增大,会受到设备投资和场地的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分散均匀给料,并通过泄压装置使物料急速沉淀的沉降分离机。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的沉降分离机,包括:壳体,构成沉降分离机的外部结构,分为上壳体和下壳体两部分,上、下壳体分别为正置和倒置的圆锥形结构,且上壳体和下壳体在各自对应的圆锥形结构的底面位置相互对应固定,形成内部空间,上壳体的上部开口处分别设置污泥导入槽和混合凝集槽,且污泥导入槽设置在混合凝集槽内部,混合凝集槽的高度大于污泥导入槽的高度,泵水流入口设置在污泥导入槽和混合凝集槽之间的空间内,下壳体的下部开口处设置圆锥形的污泥浓缩槽,污泥浓缩槽的下端设置污泥排出口;内部分离板,设置在上述上壳体的内部,形成与上壳体角度相同的正置的圆锥形结构,内部分离板的圆锥壁与上壳体内壁之间留有距离,在内部分离板的圆锥形结构上端沿水平方向设置净水流出口;支柱,设置在上述壳体的底部,多个支柱分别与壳体相互固定连接,保持壳体的直立和平衡。
本发明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所述的上壳体上设置有泄压装置,泄压装置连通上壳体和内部分离板之间形成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
所述的内部分离板的圆锥形结构上端从上壳体的上部开口处伸出,在内部分离板上端设置的净水流出口的高度高于污泥导入槽的高度,净水流出口从混合凝集槽中穿出。
所述的污泥浓缩槽内部设置多个污泥清洗喷嘴。
所述的支柱和壳体之间设置支柱加强结构,每根支柱上对应固定两根支柱加强结构,在支柱、支柱加强结构和壳体之间形成三角形的受力支撑结构。
在混合凝集槽上设置絮凝剂添加装置。
所述的污泥导入槽、混合凝集槽、上壳体、下壳体和内部分离板共轴。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吉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沈阳吉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9066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