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单向通风供排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90704.8 | 申请日: | 2012-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439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方以群;陈杰;袁恒荣;闫硕;柳初萌;马骏;霍文军;陈海庭;李慈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医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G10/02 | 分类号: | A61G10/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骆苏华 |
地址: | 2004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向 通风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单向通风供排系统。
背景技术
带压作业人员进行潜水作业或高气压暴露的带压作业时,机体内将溶解大量的惰性气体,惰性气体溶解入体内逐渐累积,达到溶解气体的张力与外界环境中该气体的分压相平衡的状态(即“饱和”)。若此时使外界气压降低(“减压”)或外界总气压虽不降低,但该种惰性气体的比例被减小(被别种气体所替代),则先前已溶解于体内的惰性气体的张力将高于外界环境中该气体的分压(即“过饱和”),当减压的速度和幅度都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保持体内惰性气体张力高于外界环境总气压不超过一定的比值,在体液和组织内保持着过饱和溶解状态(“安全过饱和”),过饱和溶解的气体可通过循环和呼吸系统从溶解状态向外界环境扩散成自由气体,直至内外平衡(即“安全脱饱和”)。使体内溶解的惰性气体安全脱饱和的减压称为安全减压。若减压速度过快,幅度过大(“减压不当”),则溶解在体内的气体来不及通过循环呼吸系统扩散排出,而在体液、组织内逸出成自由气体,即原地生成气泡,就可能致病(“减压病”)。在潜水作业、高气压治疗或高压氧治疗时,为安全排除身体组织内过多的氮气,潜水人员必须在上升途中在某些特定深度,作短暂停留,停留之处称之为减压站(即停留站),所停留的时间以分钟为单位。
如果带压作业人员在带压作业的情况下受核污染或是其他污染时,会进行减压处理,而后在常压下进行隔离、清洗消毒处理,然而所述减压处理需要几十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导致经常出现抢救不及时或抢救无效而危及生命的现象。而且,在现有的清洗舱和清洗环境中,带压作业人员在清洗和消毒后很容易被重复污染。另外,在现有的清洗舱和清洗环境中,仪器设备也容易被污染。
有鉴于此,实有必要提出一种单向通风供排系统,不仅可以满足不经过减压处理直接将受污染的带压作业人员进行隔离、清洗和消毒的需求,而且还可以满足对带压作业人员进行清洗消毒处理后不被重复污染的需求,使抢救更及时有效。另外,还可以满足清洗环境中的仪器设备不被重复污染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带压作业人员在带压作业的情况下受核污染或其他污染时,不能及时进行隔离、清洗和消毒操作,出现抢救不及时而危及受污染带压作业人员生命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解决的另一问题是在现有的清洗舱和清洗环境中,带压作业人员在清洗和消毒后很容易被重复污染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向通风供排系统,包括:
将高压洗消舱隔离成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的隔离装置;
控制气体进入和排出高压洗消舱的气体供排装置,所述气体供排装置包括:
气体源;
用于向所述第一舱室内输入气体的第一舱室气体加压管路;
用于向所述第一舱室内输出气体的第一舱室气体减压管路;
用于向所述第二舱室内输入气体的第二舱室气体加压管路;
用于向所述第二舱室内输出气体的第二舱室气体减压管路。
可选的,所述气体供排装置还包括双舱互通管路,所述双舱互通管路的一端与第一舱室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舱室连接。
可选的,所述双舱互通管路包括单向阀和截止阀,所述单向阀允许气体从所述第二舱室单向流入所述第一舱室。
可选的,所述气体供排装置还包括氧气供排装置,所述氧气供排装置包括:
氧气源;
用于向所述第一舱室内输入氧气的第一舱室氧气加压管路;
用于向所述第一舱室内输出氧气的第一舱室氧气减压管路;
用于向所述第二舱室内输入氧气的第二舱室氧气加压管路;
用于向所述第二舱室内输出氧气的第二舱室氧气减压管路。
可选的,所述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设置有供排氧快接插头,所述供排氧快接插头一端连接所述氧气供排装置,另一端连接吸氧器具,所述供排氧快接插头包括供给阀门和排出阀门。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的单向通风供排系统还包括:操作台,设置于高压洗消舱的外侧壁,对高压洗消舱的所述气体供排装置进行电气控制。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的单向通风供排系统还包括:气体分析系统,设置于所述操作台上,用于检测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内的气体浓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医学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医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907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