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差速器行星齿轮轴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96361.6 | 申请日: | 2012-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677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林大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申林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48/42 | 分类号: | F16H48/42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张智平;蔡正保 |
地址: | 317507 浙江省台州市温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差速器 行星 齿轮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行星齿轮轴。
背景技术
汽车零部件绝大部分采用钢铁材料,因为其加工性好、可塑性好,强度高和成本相对低等因素;但是,耐磨损性、耐腐蚀性总是不尽人意。磨损、腐蚀是金属材料损耗的重要原因,全世界每年有近四分之一的材料损耗是由磨损和腐蚀造成的。因此,如何提高金属材料的耐磨、减磨及抗腐蚀性能,一直以来是科学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虽然现有的工艺可以解决部分缺陷,如热处理、化学热处理等,但是仍然无法满足高耐磨、耐腐的高要求,从而制约了产品性能的提高和使用寿命的延长,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汽车差速器行星齿轮轴位于汽车的差速器中,是连接差速器壳体和行星齿轮的轴,所以汽车差速器行星齿轮轴对耐磨损性、耐腐蚀性也有较高的要求,现有的差速器行星齿轮轴一般在齿轮轴的外周面上涂钛-碳层,这样可以实现齿轮轴的表面耐磨,但是,一方面钛-碳层价格昂贵,同时由于钛-碳层必须经过高温处理才能较好的粘附在齿轮轴的本体上,零件回火后由于基本硬度降低导致“鸡蛋壳”现象,限制了齿轮轴的耐磨性的提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 一种差速器行星齿轮轴,该轴的表面具有较好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差速器行星齿轮轴,包括圆柱状轴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轴体的外周面上电镀有镀镍层。金属镍具有很强的钝化能力,在表面能迅速生成一层极薄的钝化膜,能抵抗大气、碱和酸的腐蚀;电镀镍的结晶极其细小,经过抛光的镀镍层表面的光泽度较高,而且可以在空气中长期保持;最主要的是由于金属镍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有些化工设备也常用较厚的镍镀层,这样就能保证镀镍层的硬度。
在上述的差速器行星齿轮轴中,所述的镀镍层的厚度为9um至15um。
镀镍层的厚度越厚则镀镍层的硬度越高,同时能经受的耐磨时间长,受用寿命也较长,但是镀镍层的厚度越厚,制造的成本也就越高;镀镍层的厚度越薄,镀镍层的硬度越低,使用寿命就越短。
在上述的差速器行星齿轮轴中,所述的镀镍层的厚度为12um。结合镀镍层的厚度和镀镍层的硬度、耐磨性与使用寿命的关系,经过综合考虑,镀镍层的厚度为12u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差速器行星齿轮轴包括圆柱状轴体,在轴体的外周面上电镀有镀镍层。金属镍具有很强的钝化能力,在表面能迅速生成一层极薄的钝化膜,能抵抗大气、碱和酸的腐蚀;电镀镍的结晶极其细小,经过抛光的镀镍层表面的光泽度较高,而且可以在空气中长期保持;最主要的是由于金属镍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有些化工设备也常用较厚的镍镀层,这样就能保证镀镍层的硬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中,1、轴体;2、镀镍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一种差速器行星齿轮轴包括圆柱状轴体1,在轴体1的外周面上电镀有镀镍层2。镀镍层2的厚度为12um。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差速器行星齿轮轴和实施例一中的差速器行星齿轮轴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一中镀镍层2的厚度为12um,在本实施例中,镀镍层2的厚度为9um。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差速器行星齿轮轴和实施例一中的差速器行星齿轮轴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一中镀镍层2的厚度为12um,在本实施例中,镀镍层2的厚度为15um。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申林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申林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9636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最大间隔马尔可夫网模型的双人交互行为识别方法
- 下一篇:双速分动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