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前立柱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97648.0 | 申请日: | 2012-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277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苏瑞峰;杨万庆;王栋良;周维明;矫青春;袁焕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凯达知识产权事务所 44256 | 代理人: | 朱业刚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立柱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前立柱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碰撞安全越来越受重视,对白车身的碰撞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正面碰撞,尤其是正面偏置碰撞中,前立柱上纵梁是上部纵向力的主要传递通道,由于受限于前排头部空间布置要求,上纵梁与侧围上边梁在顶盖前横梁区域一般有较大的曲率过渡,从而引起局部的应力集中和弯矩减小,在碰撞中容易优先形成塑性折弯点,造成前立柱上纵梁区域折弯变形,前围板侵入量变大,车门打开困难。在侧面碰撞中,碰撞力通过前立柱上纵梁、顶盖上边梁传递至顶盖横梁以及对侧车身,前立柱上纵梁需要具有足够的横向强度,避免折弯,保证乘员的生存空间。
为了提高前立柱上纵梁的强度,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如下方法:1、增大前立柱上纵梁腔体截面积;2、在前立柱上纵梁腔体里焊接圆型钢管;3、增加前立柱上纵梁区域相关钣金的材料厚度和强度。
但是,对于上述方法1,截面积增大的前立柱上纵梁会增大前立柱障碍角,对安全性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对于方法2,圆形钢管加工精度较冲压钣金难控制,对车身焊接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圆管钢管需要采用CO2保护焊,焊接效率较低,工艺复杂,另外,弯管的成本也较高;对于方法3,采用厚度大的高强钢板会增大加工难度,并且精度低,易回弹变形,成本高,重量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前立柱上纵梁弯曲部分强度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前立柱组件,其中,上纵梁弯曲部分强度高,并且工艺简单、成本低、重量轻、更安全。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前立柱组件包括前立柱上纵梁内板、前立柱加强板和上纵梁钣金加强件;所述前立柱上纵梁内板具有弯曲部,所述前立柱加强板与前立柱上纵梁内板相互固定,在前立柱加强板和前立柱上纵梁内板之间形成上纵梁腔体;所述上纵梁钣金加强件固定于所述弯曲部对应的上纵梁腔体内。
进一步的,所述上纵梁钣金加强件形状与所述前立柱上纵梁内板的弯曲部形状相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前立柱组件还包括侧围外板,所述侧围外板固定于前立柱加强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前立柱上纵梁内板、侧围外板和前立柱加强板均为钣金件。
进一步的,所述前立柱加强板焊接于前立柱上纵梁内板上,所述上纵梁钣金加强件焊接于前立柱上纵梁内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侧围外板焊接于前立柱加强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上纵梁钣金加强件的上边缘和/或下边缘具有间隔排列的凸台和凹槽。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上述弯曲部对应的上纵梁腔体内设置上纵梁钣金加强件,一方面可以增强其强度,另一方面,可避免增大前立柱上纵梁的障碍角,提高了安全性能。并且,增加的上纵梁钣金加强件为钣金件,其焊接工艺简单,成本低,增加后对车辆总重量增加并不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立柱组件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立柱组件装配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前立柱组件中上纵梁钣金加强件结构示意图。
其中,1、前立柱上纵梁内板;11、弯曲部;2、上纵梁钣金加强件;21、凸台;22、凹槽;3、前立柱加强板;4、侧围外板;5、顶盖横梁;6、顶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径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976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钢结构高空安装操作平台
- 下一篇:鱼型搓澡按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