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手刹操作力测量辅助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98223.1 | 申请日: | 2012-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860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熊柏松;李志辉;王智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L5/22 | 分类号: | G01L5/22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宋合成;黄德海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操作 测量 辅助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工程,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手刹操作力测量辅助支架。
背景技术
在汽车人机工程设计过程中,手刹是驾驶员操纵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人机工程主要考虑的因素。手刹在车辆使用中,操作频率很高,如何保证手刹在操作过程中舒适、方便,是人机工程设计人员的主要任务。在设计验证过程中,需要对实车手刹操作力进行测量,同时在未来进一步完善人机工程测量数据的过程中,也需要对相关样车的手刹操作力进行测量。
目前使用的测力仪器只能单纯地测量点、线、面、推、拉方式的操作力值,不能方便地测量手刹类棒状物体的操作力值。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或至少提供一种有用的商业选择。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够使测量手刹操作力更加方便和准确的手刹操作力测量辅助支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手刹操作力测量辅助支架,所述手刹操作力测量辅助支架包括:手刹连接部,所述手刹连接部上设有沿前后方向贯通所述手刹连接部的通孔,手刹的握持部穿过所述通孔;和测力计挂接部,所述测力计挂接部设在所述手刹连接部的上端且所述测力计挂接部上设有用于挂接测力计的测力计挂接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刹操作力测量辅助支架通过设置具有所述通孔的所述手刹连接部,可以在测量手刹操作力时使手刹的握持部穿过所述通孔,这样可以模拟人手握持所述手刹的握持部时所述握持部的受力状态,从而可以方便地、准确地测量出手刹类棒状物体的操作力值。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刹操作力测量辅助支架具有能够使测量手刹操作力更加方便和准确等优点。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手刹操作力测量辅助支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所述手刹连接部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为60mm。这样可以更加真实地模拟人手握持手刹的握持部的用力情况,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所述手刹连接部的横截面为正方形且所述通孔的横截面为正方形。这样不仅可以使手刹的握持部更加容易地穿过所述通孔,而且可以使所述手刹连接部的生产更加容易。
所述通孔的横截面的边长与所述手刹的握持部的直径相适配。由此可以使所述通孔能够更好地与手刹的握持部配合以再一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所述通孔的顶壁设有沿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贯通所述通孔的顶壁的开口且所述测力计挂接部包括:左挂接部,所述左挂接部的下沿与所述开口的左侧壁相连且所述左挂接部从所述开口的左侧壁向上延伸,所述左挂接部上设有左挂接孔;和右挂接部,所述右挂接部的下沿与所述开口的右侧壁相连且所述右挂接部从所述开口的右侧壁向上延伸,所述右挂接部上设有与所述左挂接孔相对的右挂接孔,所述左挂接孔与所述右挂接孔构成所述测力计挂接孔。这样可以使所述手刹操作力测量辅助支架可以用于测量不同大小的手刹的操作力值且不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在左右方向上所述开口设在所述通孔的顶壁的中心处。由此不仅可以使所述手刹操作力测量辅助支架的结构更加合理,而且可以平衡在左右方向上所述手刹操作力测量辅助支架对手刹的握持部的作用力。
所述左挂接部与所述手刹连接部的上表面垂直,所述右挂接部与所述手刹连接部的上表面垂直。这样可以使所述测力计的受力方向与所述左挂接部和所述右挂接部的延伸方向平行,从而可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所述左挂接部、所述右挂接部与所述手刹连接部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相等。这样不仅可以使所述左挂接部和所述右挂接部与所述手刹连接部的连接更加牢固,而且可以简化所述手刹操作力测量辅助支架的生产工艺。
所述左挂接部上设有沿所述左挂接部的厚度方向贯通所述左挂接部的第一紧固孔,所述右挂接部上设有沿所述右挂接部的厚度方向贯通所述右挂接部且与所述第一紧固孔相对的第二紧固孔,所述手刹操作力测量辅助支架还包括紧固螺栓和紧固螺母,所述紧固螺栓分别穿过所述第一和第二紧固孔,所述紧固螺母螺纹配合在所述紧固螺栓上且与所述左挂接部和所述右挂接部中的一个接触。由此可以使所述手刹操作力测量辅助支架在手刹的握持部上的位置更加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9822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燃油系统测漏装置
- 下一篇:集流管自动补气启动气体灭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