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输液袋的注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09690.X | 申请日: | 2012-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441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杨春霞;李海艳;赵艳红;张晓波;杨淑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春霞;李海艳;赵艳红 |
主分类号: | A61J1/10 | 分类号: | A61J1/10;A61J1/14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宗欣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3 | 代理人: | 董光仁 |
地址: | 301900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液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输注器械,具体是一种输液袋的注药结构。
背景技术
医学临床上,软包装袋装药液的一次性输液袋由医用级PVC制成,输液袋通常呈矩形袋体,输液袋顶边形成的挂孔,供输液袋吊挂在输液架上,输液袋底边形成有与输液管连通的出液接口,出液接口内预置橡胶塞。在出液接口自由端形成有封闭橡胶塞的撕拉环。
使用时,拉拽并撕脱撕拉环,显露出液接口的橡胶塞,出液接口不仅供输液管上端的输液针头刺入,导流输注的液体,而且,当因病情变化需加用药剂时,还能经橡胶塞用注射器注入所需药剂。但是,在同一个出液接口推注添加的药物时,造成出液接口内周围药液浓度过大,引发病人不适或药物不良反应。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为了解决现有输液袋底边一个出液接口,导致出液接口周围药液浓度过大,引发患者不适或造成不良反应的问题,而提供一种输液袋的注药结构。
本实用新型是按照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输液袋的注药结构,包括顶边形成有挂孔的矩形袋体,袋体底边形成有一体的出液接口,出液接口自由端形成有内置橡胶塞的封闭撕拉环,而在距出液接口一定距离的袋体底边还形成有1个具有撕拉环的注药接口,且注药接口自由端内置有封闭的橡胶塞。
这样设计的本实用新型,由于出液接口和注药接口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注药后轻摇输液袋,防止了输液过程中,因病情变化需要添加药剂时所产生的局部液体浓度过大,而产生不良反应这一难题,使临床输液用药更为安全。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局部剖开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挂孔 2.袋体
3.出液接口 4a.4b.橡胶塞
5a.5b.撕拉环 6.注药接口
7.药液。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按照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输液袋的注药结构,包括顶边形成有挂孔1的矩形袋体2,袋体2底边形成有一体的出液接口3,出液接口3自由端形成有内置橡胶塞4a的封闭撕拉环5a,而在距出液接口3一定距离的袋体2底边还形成有1个具有撕拉环5b的注药接口6,且注药接口6自由端内置有封闭的橡胶塞4b。
亦即出液接口3和注药接口6的结构相同。
所述输液袋的注药结构,其出液接口3直径是注药接口6直径的二分之一,橡胶塞4a的直径为橡胶塞4b直径的二分之一。出液接口3与注药接口6的中心间距≥10cm。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打开放射消毒后的一次性输液袋,拉拽并撕脱出液接口3的撕拉环5a,显露出液接口的橡胶塞4a,连通输液管(未图示),利用挂孔1将输液袋挂在输液架上,进行输液。当需要在液体中添加药剂时,再撕脱注药接口6自由端封闭的撕拉环5b,显露橡胶塞4b,注射器针头(未图示)刺入橡胶塞4b,推注添加的药剂。
这样设计的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大小不同规格的一次性输液袋,出液接口3与注药接口6的间距为10厘米,注药后轻摇输液袋,使药液混合均匀,基本解决了输液袋内出液接口3局部药液7浓度过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中出液接口3的橡胶塞4a直径为1.5厘米,注药接口6的橡胶塞4b直径为3厘米。出液接口3和注药接口6的长度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春霞;李海艳;赵艳红,未经杨春霞;李海艳;赵艳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0969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