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降低排气温度的消声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10017.8 | 申请日: | 2012-10-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264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业;张红忠;王亮;任晓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电源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3/04 | 分类号: | F01N3/04;F01N3/05 |
代理公司: | 兰州振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2102 | 代理人: | 张真 |
地址: | 73005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降低 排气 温度 消声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声器的结构,主要涉及内燃机电站及车用消声器的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消声器经过多年的发展,种类日趋繁多,其原理、形式、规格等各不相同。常见的各种不同的消声器基本上属于阻性、抗性、复合式及排气放空式四种类型。
阻性消声器是利用气流管道内不同结构形式的多孔吸声材料吸收声能,降低排气噪声的消声器;抗性消声器是是通过管道内声学特性的突变,将部分声波反射回声源方向,以达到消声目的的消声器;复合式消声器是将阻性及抗性等不同消声原理组合设计即构成了复合式消声器,如阻抗复合式消声器,阻抗共振复合式消声器等;排气放空消声器是用来降低并控制排气放空噪声的一种消声器,可用于化工、石油、冶金等工业部门的高温、高压及高速排气放空所产生的高强度噪声的抑制。
以上所述四种类型的消声器只能起到单一的降低排气噪声的作用,没有完全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不能对排出气体的温度和污染物进行降低和处理,功能单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降低排气温度的消声器。改变消声器只能降低排气噪声的传统概念,使现有消声器在实现排气噪声降低的同时,降低排气温度,并有一定的排气净化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降低排气温度的消声器,包括有消声器壳体,其内设有排气管,其主要特点在于还包括有排气管由第一排气管与第二排气管组成,在第一排气管与第二排气管之间设有喷水装置。
所述的可降低排气温度的消声器,所述的喷水装置,在其中部设有与排气管同轴线的芯筒,在芯筒的外部设有环形管,在环形管上均匀分布有喷水管;环形管与设于消声器壳体上的进水口连通。
所述的可降低排气温度的消声器,还包括有在第二排气管与排气口之间设有混合室,在与混合室相对应的消声器壳体上设有掺冷孔,混合室与掺冷孔相连通。
所述的可降低排气温度的消声器,还包括有在消声器壳体上设有排水管;在消声器壳体内设有上隔板,下隔板;在下隔板上设有排水孔。
所述的可降低排气温度的消声器,还包括有在所述的芯筒和所述的混合室内设有吸声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实现排气噪声降低的同时降低排气温度,减少尾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部分有害气体,以降低排气造成的热污染和环境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A-A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B-B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见图1,图2,图3,一种可降低排气温度的消声器,包括有消声器壳体3,其内设有排气管8,还包括有排气管8由第一排气管8-1与第二排气管8-2组成,在第一排气管8-1与第二排气管8-2之间设有喷水装置5。尾气与水滴的充分接触,把大部分的热量传递给水滴。
所述的喷水装置5,在其中部设有与排气管8同轴线的芯筒4,在芯筒4的外部设有环形管5-2,在环形管5-2上均匀分布有喷水管5-1;环形管5-2与设于消声器壳体3上的进水口5-3连通。
还包括有在第二排气管8-2与排气口6之间设有混合室12,在与混合室12相对应的消声器壳体3上设有掺冷孔2,混合室12与掺冷孔2相连通。采用掺入冷空气的冷却方式,掺入的冷空气直接与尾气混合降低温度。
还包括有在消声器壳体3上设有排水管9;在消声器壳体3内设有上隔板11,下隔板7;在下隔板7上设有排水孔7-1。
所述的可降低排气温度的消声器还包括有在所述的芯筒4和所述的混合室12内设有吸声条1-1、1-2。
该方案采用两级冷却方式。第一级采用热交换(尾气—水滴)冷却方式;第二级采用掺入冷空气的冷却方式,掺入的冷空气直接与尾气混合降低温度。从排气管排出的气体首先进入第一级冷却。在第一级中通过尾气与水滴的充分接触,把大部分的热量传递给水滴。经过第一级冷却后的气体,由两级的连接管进入第二级冷却。在第二级中,利用尾气高速流动时形成的负压,把外界的冷空气吸入,冷热气体混合后,从排气管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关键点:利用水破碎技术把喷出的水柱破碎成微小的水滴,增大与尾气的接触面积。利用排气气流产生的负压,在不需要外力的条件下,从外界吸入冷空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电源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兰州电源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1001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