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10834.3 | 申请日: | 2012-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110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梅立波;梁立峰;贺燕铭;马童立;李红强;周启顺;赵锦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67/06 | 分类号: | F02B6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黄灿;吕品 |
地址: | 101108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前端 布置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由发动机驱动的辅助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常见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包括曲轴皮带轮、水泵皮带轮、惰轮、转向助力泵皮带轮、自动张紧器、发电机皮带轮以及皮带。其中,上述皮带依次绕过上述曲轴皮带轮、上述水泵皮带轮、上述惰轮、上述转向助力泵皮带轮、上述自动张紧器、上述发电机皮带轮以将它们皮带连接起来。
通常一种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仅适应于一种型号的发动机,如果发动机型号改变,相应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也要重新设计,这样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能适应于两种型号发动机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包括曲轴皮带轮、水泵皮带轮、惰轮、发电机皮带轮、自动张紧器以及皮带,所述皮带依次绕过所述曲轴皮带轮、所述水泵皮带轮、所述惰轮、所述发电机皮带轮、所述自动张紧器以将它们皮带连接起来,所述水泵皮带轮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圆心的距离a、所述惰轮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圆心的距离b、所述发电机皮带轮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距离c、所述自动张紧器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圆心的距离d满足a:b:c:d=91:95:118:60,以所述曲轴皮带轮的圆心为原点的直角坐标系的x正半轴、所述水泵皮带轮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圆心的直线L1、所述惰轮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圆心的直线L2、所述自动张紧器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圆心的直线L3、所述发电机皮带轮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直线L4满足:所述x正半轴到L1的角度为44度,所述x正半轴到L2的角度为92度,所述x正半轴到L3的角度为128度,所述x正半轴到L4的角度为163度。
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其中,所述皮带绕过所述曲轴皮带轮的包角为158.56度,所述皮带绕过所述水泵皮带轮的包角为145.15度,所述皮带绕过所述惰轮的包角为54.98度,所述皮带绕过所述自动张紧器的包角为146.45度,所述皮带绕过所述发电机皮带轮的包角为144.35度。
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其中,所述水泵皮带轮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圆心的距离a为182毫米,所述惰轮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圆心的距离b为190毫米,所述发电机皮带轮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距离c为236毫米,所述自动张紧器的圆心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圆心的距离d为120毫米。
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其中,所述水泵皮带轮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跨距为181.41毫米,所述水泵皮带轮到所述惰轮的跨距为117.45毫米,所述发电机皮带轮到所述自动张紧器的跨距为138.7毫米,所述自动张紧器到所述曲轴皮带轮的跨距为61.29毫米。
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适应于带有转向助力泵的发动机以及不带有转向助力泵的发动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使发动机前端皮带驱动系统拥有更加持久、稳定的运转状态定,降低售后维护成本,避免非自动张紧带来的一些不确定问题,使驾乘更加舒适、可靠,布置更加紧凑合理。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适用于两种不同附件配置的轮系中,从而降低开发及售后维护成本,且方便维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在以曲轴皮带轮的圆心为原点的直角坐标系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加装转向助力泵皮带轮后的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包括曲轴皮带轮1、水泵皮带轮2、惰轮3、发电机皮带轮4、自动张紧器5以及皮带6。皮带6依次绕过曲轴皮带轮1、水泵皮带轮2、惰轮3、发电机皮带轮4、自动张紧器5以将它们皮带连接起来。
水泵皮带轮2的圆心到曲轴皮带轮1的圆心的距离a、惰轮3的圆心到曲轴皮带轮1的圆心的距离b、发电机皮带轮4的圆心到曲轴皮带轮1的距离c、自动张紧器5的圆心到曲轴皮带轮1的圆心的距离d满足a:b:c:d=91:95:118:6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1083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效高压液态空气储能/释能系统
- 下一篇:一种废气涡轮增压器、发动机以及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