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白炽灯式LED球泡灯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16956.3 | 申请日: | 2012-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129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刘洪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TCL照明电器有限公司;TCL光源科技(惠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F21V3/04;F21V5/08;F21V29/00;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君盈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15 | 代理人: | 杨利娟 |
地址: | 516006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白炽灯 led 球泡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白炽灯式LED球泡灯。
背景技术
绿色、环保、节能,是当今照明领域的流行趋势,也是全世界的声音,照明所支出的电力消耗是仅次于空调的消耗。故而,如何使传统的照明产品更节能、更环保,是当今照明产品急需解决的问题。LED的发明和使用,为照明产品的低能耗指出了方向。但市面上流通的LED球泡灯存在眩光强,散热不易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了LED球泡灯光源眩光强的缺点,散热难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白炽灯式LED球泡灯,依次包括由玻璃制作而成的玻璃球泡壳、散热件、散热件下端与灯头组件固定、朝向玻璃球泡壳的散热组件上端贴有光源组件、在灯头组件与散热件之间设有驱动电源,所述的玻璃泡壳为乳白色,在玻璃球泡壳的内壁涂有使光线发生折射扩散而变得柔和的扩散粉层。
进一步:在上述白炽灯式LED球泡灯中,所述的散热件的表面冲压有花瓣式的凹台,散热件是1060铝冲压散热体,其表面还涂有快速降温的纳米涂层。所述的凹台式散热件的上边沿的内表面是光面,光面上涂有导热膏。所述的散热件与光源组件的结合处涂有导热粘胶,散热件和玻璃球泡壳结合处涂有导热粘胶。所述的灯头组件通过螺丝与散热件固定在一起。所述的散热件是纯铝冲压件,散热件的壁厚为0.8±0.1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白炽灯式LED球泡灯中,所述的玻璃泡壳为乳白色,在玻璃球泡壳的内壁涂有使光线发生折射扩散而变得柔和的扩散粉层。这样便使的光源组件发出的光经玻璃球泡壳内壁的扩散粉层扩散,指向各个方向,从而解决了LED光源指向性特点,实现了LED同传统白炽灯泡一样360度发光的特点,从而达到大角度发光的目的。由于光线经内壁扩散层扩散,光线变的柔和,解决了LED光源眩光强的缺点。散热件由纯铝冲压而成,由于纯铝含杂质少,导热系数高,所以也就大大的提高了散热件的散热性能。所述的凹台式散热件的上边沿的内表面是光面,光面上涂有导热膏,这样便使的散热件的强度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同增加了散热面积,提高了散热性能,光源组件的热量便迅速的传导给散热件,然后传递到空气中。所述的散热件与光源组件的结合处涂有导热粘胶,散热件和玻璃球泡壳结合处涂有导热粘胶,这样此导热粘胶便将散热件、光源组件、和玻璃球泡壳粘接在一起,同时光源组件的热量还传递给玻璃球泡壳,实现了玻璃球泡壳的协助散热。所以该LED球泡灯无眩光、散热容易、且生产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LED球泡灯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散热件的结构图;
其中,1玻璃球泡壳、2光源组件、3散热件、4驱动电源、5灯头组件、6上边沿。
具体实施方案
参照附图1及具体实施方式来说明本实用新型。
一种白炽灯式LED球泡灯,依次包括由玻璃制作而成的玻璃球泡壳1、散热件3、散热件3下端与灯头组件5固定、朝向玻璃球泡壳的散热组件上端贴有光源组件2、在灯头组件5与散热件3之间设有驱动电源4,所述的玻璃泡壳1为乳白色,在玻璃球泡壳1的内壁涂有使光线发生折射扩散而变得柔和的扩散粉层。所述的散热件3的表面冲压有花瓣式的凹台,散热件3是1060铝冲压散热体,其表面还涂有快速降温的纳米涂层。所述的凹台式散热件3的上边沿6的内表面是光面,光面上涂有导热膏。所述的散热件3与光源组件2的结合处涂有导热粘胶,散热件3和玻璃球泡壳1结合处涂有导热粘胶。所述的灯头组件5通过螺丝与散热件2固定在一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件3是纯铝冲压件,散热件3的壁厚为0.8±0.1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TCL照明电器有限公司;TCL光源科技(惠州)有限公司,未经惠州TCL照明电器有限公司;TCL光源科技(惠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1695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