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粘度高温液体的套管式冷却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19612.8 | 申请日: | 2012-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693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曹达文;张静晨;王小存;吴志根;夏洪超;李隆海;唐继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同济环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7/10 | 分类号: | F28D7/10;F28F13/08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胡晶 |
地址: | 200092 上海市杨***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粘度 高温 液体 套管 冷却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却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高粘度高温液体的套管式冷却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套管式冷却器采用普通的套管和中心管,请参考图1,对待冷却液体进行对流冷却,在对高粘度高温液体的冷却中通常会有冷却不充分的问题,即待冷却液体处于层流状态,其外侧靠近套管的部分被降温,而中心部分却任然具有一定温度,为了实现充分降温必须浪费大量能源和时间,同时其冷却管路长度过长、易堵塞的问题同样急需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高粘度高温液体的套管式冷却器,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效率低、功耗大、易堵塞以及占地面积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高粘度高温液体的套管式冷却器,包括套管和中心管,中心管设置在套管内,中心管内部凸设有若干螺旋纹。
依照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的套管式冷却器,螺旋纹高度为2-3毫米。
依照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的套管式冷却器,螺旋纹为相互平行设置,其之间的间距为40-60毫米。
依照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的套管式冷却器,螺旋纹为间断的短螺旋纹,其之间的间距为40-60毫米。
依照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的套管式冷却器,中心管的一端设置有待冷却液体的进口端,另一端设置有待冷却液体的出口端,并且,在套管上设置冷却水的出口端,其位于待冷却液体进口端的同一侧,在套管另一端上设置冷却水的进口端,其位于待冷却液体出口端的同一侧,在工作状态下,冷却水全面包裹所述中心管。
依照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的套管式冷却器,套管式冷却器采用首尾相连的方式并列架设于一支架上。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套管式冷却器的剖面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中心管的截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请参考图1,在现有的套管式冷却器为简单的套管2及中心管1结构,在冷却过程中采用对流的方式(待冷却液体的流向与冷却水的流向相反)来实现对待冷却液体的降温。而在实际应用中,此种简单的方式并不能使待冷却液体的有效降温,待冷却液体在高速流动的状态下依然处于层流状态,其中心部分不能接触到中心管的边缘而把热能有效传导出去,因此,此种设备需要浪费大量时间和能源。同时,当待冷却液体的粘度较大时,较易堵塞管路。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
请参考图2和图3,本实施例在现有技术的对流降温思想下对其中心管1进行改进,通过模压技术,将中心管1的内部制成了一条或多条相互平行的螺旋纹3,待冷却液体顺着螺旋纹3的方向旋转传输,达到了待冷却液体的逆流换热效果,从而对原先不能充分降温的中心部分实现有效降温。在本实用新型中,螺旋纹也可以是间断的短螺旋纹,在此只是举例说明,并不做限制,任何通过在中心管内部设置螺旋纹让待冷却液体实现稳流换位的思想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同时,根据本实施例的思想,技术人员很容易想到在中心管1外壁或者套管2内壁设置螺旋纹的方式让冷却水也进行稳流换位。考虑到待冷却液体的特性通常是高粘度的液体,为了不影响传输速度以及不让高粘度的液体粘附在中心管1内壁造成堵塞,中心管1内壁的螺旋纹3的较佳高度设置在2-3毫米,同时,两条螺旋纹之间的间距适宜设置为40-60毫米。经过测试,采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后,在相同的动力推动下,套管式冷却器的冷却效率提高了近30%-50%,同时,在相同的冷却要求下,套管式冷却器的冷却管路面积可降低30%-50%。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
请参考图4,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将套管2和中心管1改进为首尾相连的方式并列架设在一个支架4上竖直排列,可有效降低套管式冷却器的占地面积。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但本申请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同济环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同济环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1961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