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免维护的毫米雷达波和厘米雷达波结构隐身的方舱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20384.6 | 申请日: | 2012-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278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常家良;肖玉开;柳春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衡阳泰豪通信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39/00 | 分类号: | B62D39/00;B32B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21001 湖南省衡***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维护 毫米 雷达 厘米 结构 隐身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方舱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免维护的毫米雷达波和厘米雷达波结构隐身的方舱。
背景技术
传统方舱因运输方式灵活而得到了普遍使用,传统方舱对可见光、红外及电磁辐射已经具有一定的隐身功能,目前虽然在方舱的表面涂层内设置隐身涂层,其涂层对雷达波具有一定的吸收作用,由于其涂层长期暴露在大气环境中,其涂层会较快老化,其对雷达波的吸收作用也会较快衰减,却没有一种通过结构隐身设计便使其具有免维护的毫米雷达波和厘米雷达波具有隐身效果的方舱。
综上所述,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特别需要一种对毫米雷达波和厘米雷达波具有隐身效果且免维护的方舱,以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具有免维护的毫米雷达波和厘米雷达波结构隐身的方舱,且保持传统方舱的其它性能。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具有免维护的毫米雷达波和厘米雷达波结构隐身的方舱,包括由前、后、左、右、上、下壁板构成的方舱本体,所述前、后、左、右、上、下壁板中间间隔设置有骨架,所述壁板包括外蒙板和内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蒙板和所述内蒙板之间夹持有吸波夹心层。
特别地,所述吸波夹心层为对雷达波有吸收作用的吸波泡沫板。
特别地,所述外蒙板为对雷达波具有透波作用的玻璃钢板。
特别地,所述骨架和内蒙板之间设置有隔热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能对毫米雷达波和厘米雷达波具有隐身作用并且免对壁板进行维护,增加了方舱的使用寿命,同时方舱的设计制造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隔热、气密、电磁屏蔽都满足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有免维护的毫米雷达波和厘米雷达波结构隐身的方舱安装在车辆底盘上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有免维护的毫米雷达波和厘米雷达波结构隐身的方舱安装在车辆底盘上的后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有免维护的毫米雷达波和厘米雷达波结构隐身的方舱安装在车辆底盘上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有免维护的毫米雷达波和厘米雷达波结构隐身的方舱的壁板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至图3所示,通过紧固件将具有免维护的毫米雷达波和厘米雷达波结构隐身的方舱安装在具有驾驶室3的EQ2050ER底盘2上,在方舱本体1的前舱壁上、驾驶室3顶的上方设置有空调4,保证方舱有舒适的工作环境。
参见图4所示,方舱本体1的壁板50包括对雷达波具有透波作用的玻璃钢外蒙板51和内蒙板55,骨架52间隔设置在壁板50中间,外蒙板51和内蒙板55之间夹持有吸波夹心层53,对毫米雷达波和厘米雷达波具有吸收作用,同时吸波泡沫板53由内蒙板55、外蒙板51夹持和包括,不与大气直接接触,与壁板50完全融合不需要维护,增加了壁板50的使用寿命;骨架52和内蒙板55之间嵌装了隔热桥54,符合国家规定的隔热标准。通过上述材料复合组成的壁板50能对毫米雷达波和厘米雷达波同时具有隐身作用并且免维护,还符合国家气密、电磁屏蔽等标准。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衡阳泰豪通信车辆有限公司,未经衡阳泰豪通信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2038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手机测试数据整合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变电站调控信息电子交接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