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餐厨垃圾预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21769.4 | 申请日: | 2012-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454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张巍 | 申请(专利权)人: | 帕克环保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9B3/00 | 分类号: | B09B3/00;B09B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 代理人: | 田申荣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预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垃圾处理系统,尤其涉及一种餐厨垃圾预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快速发展,餐厨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危害日益显现,餐厨垃圾的危害已引起人们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建设餐厨垃圾处理工程,是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符合餐厨垃圾处理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餐厨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水平,并且可以改善餐厨垃圾的收运现状。
目前餐厨垃圾处理的主要技术包括填埋、焚烧、厌氧发酵、好氧堆肥、直接烘干作饲料和微生物处理技术。填埋技术存在占地大,渗滤液多、环境风险大等特点;由于热值低,能耗高,并且产生二噁英等有害气体,限制了焚烧技术的发展;饲料化和肥料化存在着同源性污染的风险,效率也很低;而利用厌氧发酵处理技术处理餐厨垃圾在国外有着比较广阔的应用,特别是在欧洲,用厌氧发酵的方法处理有机垃圾得到较大的发展,在日本和韩国,厌氧发酵处理餐厨垃圾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该技术无害化程度较高,完全克服了同源性的影响,且具有高的有机负荷承担能力。目前国内传统的厌氧发酵技术是将餐厨垃圾分拣后打碎制浆,然后采用CSTR发酵罐进行厌氧发酵,但是中国独特的餐饮文化造就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餐厨垃圾性质,这种以餐后残余物为主的中国餐厨垃圾含水量大,杂质繁多。使得固态厌氧发酵混合不良导致酸化严重,氨氮累计抑制等诸多问题。同时,由于传统的固态厌氧发酵罐按照水力停留时间(HRT=SRT菌种停留时间)的原始设计,在任何预处理段中用水量的增加都会导致CSTR厌氧反应器体积恶性膨胀。极大的限制了预处理工艺的选择和处理效果。使得固体发酵技术在中国餐厨垃圾处理的实际应用中困难重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餐厨垃圾预处理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餐厨垃圾处理系统不适应中国国情,处理效果不理想,容易造成浪费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餐厨垃圾预处理系统,其中,包括:
一料斗,所述料斗的底部从下到上依次设有一第一栅条层、一第二栅条层,所述第二栅条层的间隙大于所述第一栅条层的间隙;
所述料斗的底部设有一砂水分离器,所述砂水分离器的出水端与一污水处理系统的进水口相连通;
所述料斗上设有一物料排出口,一转鼓筛设置在所述料斗的侧下方,一物料输送通道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物料排出口上,所述物料输送通道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转鼓筛上;
一运送带的一端设置在所述转鼓筛的出料端下方,所述运送带的另一端设置在一粉碎压榨机的进料口上方;
所述粉碎压榨机的出料端连接有一水力浮选槽;
所述水力浮选槽的出料端连接有一螺旋压榨机,所述螺旋压榨机具有一出料口。
如上所述的餐厨垃圾预处理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栅条层的间隙为8mm,所述第一栅条层的宽度为30mm。
如上所述的餐厨垃圾预处理系统,其中,所述第二栅条层的间隙为60mm,所述第二栅条层的宽度为30mm。
如上所述的餐厨垃圾预处理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栅条层及所述第二栅条层的栅条均与蒸汽输入管道相通。
如上所述的餐厨垃圾预处理系统,其中,所述砂水分离器具有一蒸汽输入口。
如上所述的餐厨垃圾预处理系统,其中,所述物料输送通道具体为两根差速螺旋组成。
如上所述的餐厨垃圾预处理系统,其中,所述转鼓筛的进水端与所述污水处理系统的出水口相连通,所述转鼓筛的出水端与所述污水处理系统的进水口相连通。
如上所述的餐厨垃圾预处理系统,其中,所述粉碎压榨机的进水端与所述污水处理系统的出水口相连通,所述粉碎压榨机的出水端与所述污水处理系统的进水口相连通。
如上所述的餐厨垃圾预处理系统,其中,所述螺旋压榨机的出料口与一烘干设备的进料口相通。
如上所述的餐厨垃圾预处理系统,其中,所述料斗上方具有一物料送入传送带,所述物料送入传送带的物料放入端具有一地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帕克环保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帕克环保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2176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