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卧式注塑机的包胶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24357.6 | 申请日: | 2012-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786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杨华乔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敏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26 | 分类号: | B29C45/26;B29C45/14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方振昌 |
地址: | 511356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卧式 注塑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特别是涉及一种卧式注塑机的包胶模具。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加激,为提高生产效率及降低成本,自动化生产及新技术应用对汽车零部件集成、模块化要求越来越高。
目前行业内生产汽车门窗玻璃塑料包边产品时都必须是采用立式注塑机生产,卧式注塑机无法生产,并且传统生产汽车门窗玻璃塑料包边的产品一般安放在定模腔内,并利用固定块以及产品的自身重力固定在定模腔内,待准备好后,进行生产,故生产此类产品均需要增加立式注塑机专用设备投入生产。
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1.传统生产汽车门窗玻璃塑料包边的产品时,卧式机无法生产,需要增加立式注塑机专用设备,生产成本增加;2.立式注塑机的开模和关模动作方向是上下运动,在生产过程中,当产品内的玻璃受到压力或者其他原因破裂后,该玻璃碎片掉落并留在模具里面,玻璃碎片容易划伤模具表面,导致模具维修频繁,生产效率非常低;3.立式机操作时手臂需要放到模具内,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卧式注塑机的包胶模具。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卧式注塑机的包胶模具,其包括动模组以及定模组,所述定模组包括定模,所述定模的工作端面上设有定模腔,所述动模组包括动模,所述动模的工作端面上设有动模腔,所述动模组内还设有吸附装置,所述吸附装置的输出端设置在动模腔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吸附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吸盘,所述吸盘为吸附装置的输出端,吸盘的安装部与吸附装置内的中空的顶杆连接,所述顶杆的尾端通过管道与负压源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动模腔内设置有将待加工零件固定在动模腔内的3组定位块组,所述定位块组呈品字形分布,定位块组内均设有2个定位块。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吸盘的数量为3个,吸盘呈品字形分布在动模腔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吸盘为螺牙吸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动模组内安装吸附装置,生产前,将本实用新型安装到卧式注塑机上,生产时,通过吸附装置将待加工的产品吸附在动模腔内,若出现产品内的玻璃受到压力或者其他原因破裂时,玻璃碎片可从模具上直接掉落到地面上,不会残留在模具内,防止模具被玻璃碎片划伤的现象出现,从而起到保护模具的作用,减少模具的返修次数,进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可适用于各类卧式注塑机中。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动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定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虚线矩形框选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在生产中的应用。
参照图1~图4,一种卧式注塑机的包胶模具,其包括动模组以及定模组,所述定模组包括定模1,所述定模1的工作端面上设有定模腔,所述动模组包括动模2,所述动模2的工作端面上设有动模腔,所述动模组内还设有吸附装置3,所述吸附装置3的输出端设置在动模腔内。
通过在动模组内安装吸附装置3,生产前,将本实用新型安装到卧式注塑机上,生产时,通过吸附装置3将待加工的三角形状的产品吸附在动模腔内,若出现产品内的玻璃受到压力或者其他原因破裂时,玻璃碎片可从模具上直接掉落到地面上,不会残留在模具内,防止模具被玻璃碎片划伤的现象出现,从而起到保护模具的作用,减少模具的返修次数,进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吸附装置3包括至少一个吸盘4,所述吸盘4为吸附装置3的输出端,吸盘4的安装部与吸附装置3内的中空的顶杆5连接,所述顶杆5的尾端通过管道与负压源连接。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动模腔内设置有将待加工零件固定在动模腔内的3组定位块组,所述定位块组呈品字形分布,定位块组内均设有2个定位块6。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吸盘4的数量为3个,吸盘4呈品字形分布在动模腔内。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吸盘4为螺牙吸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敏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敏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2435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