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载式发动机防护罩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24835.3 | 申请日: | 2012-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523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郭卫;李张英;罗煜琼;张子胜;王兴朴;邬丹;王利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原特种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M1/00 | 分类号: | F16M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7001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载 发动机 防护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防护罩,尤其是一种车载式发动机防护罩。
背景技术
车载式发动机为防雨、防尘、减噪、防止其上的各个部件受损,均需安装防护罩,其防护罩作为一个庞大的外壳,其外形美观总是呈现在客户第一视线中,因此发动机防护罩的外观设计至关重要。目前,车载式发动机防护罩均由壳体和护罩门构成,壳体与护罩门大多通过合页进行连接,整体外观造型粗糙,并且当需要打开护罩时时,其下部与壳体之间摩擦较大,打开困难,无疑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开启角度受限,不便于发动机的保养和维护。护罩门设置横撑,结构复杂,无疑加大了发动机防护罩的整体重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式发动机防护罩,其壳体与护罩门通过插销机构进行铰接,护罩门上设置有冲压孔和滚轮,该防护罩整体外形美观,解决了护罩门打开困难及开启角度受限的技术问题。
发动机防护罩,包括壳体和护罩门,两个护罩门通过合页连接共同组成一组,一组护罩门中一护罩门上下两端外侧与壳体通过插销机构进行铰接,另一护罩门底部外侧设置有滚轮机构,其可在外壳横撑上进行滚动。
所述外壳横撑为角铁。
所述插销机构包括销轴,销轴穿过销座至固定块内,销座由下而上依次穿过护罩门、垫圈、螺母、垫圈并将销轴顶在压帽内,其与压帽进行螺纹连接。
所述滚轮机构包括轴,轴肩将轴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轴设置有外螺纹,下半轴设置有内螺纹孔,滚动轮套装在下半轴上,螺栓通过压片与内螺纹孔进行螺纹连接;上半轴依次穿过护罩门、垫圈、螺母。
所述压片设置在滚动轮下方,且压片外径大于滚动轮内径。
所述壳体底部和左右两侧透空。
所述发动机壳体两侧顶部设置有带孔的耳板。
所述壳体底部和其中一侧边为透空,另一侧设置有散热窗。
所述护罩为整体式钢板折边结构,且其上设置有冲压孔、仓门锁和把手。
所述护罩为整体式钢板冲压结构,且其上设置有冲压孔、仓门锁和把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包括壳体和护罩门,护罩门为整体式钢板折边或冲压结构,与传统结构相比,减轻了重量。两个护罩门共同组成一组,并通过合页进行连接,一组护罩门中一护罩门上下两端外侧与壳体通过插销机构进行铰接,另一护罩门底部外侧设置有滚轮机构,其可在外壳横撑上进行滚动。本实用新型的护罩门打开方便,且打开角度大,外形美观,结构简单,制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带散热窗时的左视图;
图3为图1不带散热窗时的左视图;
图4为图1中A-A剖视图;
图5为图1中B-B剖视图。
图中:1、壳体,2、合页,3、护罩门,4、仓门锁,5、冲压孔,6、把手,7、滚轮机构,7A、轴,7B、螺母,7C、垫圈,7D、内螺纹孔,7E、滚动轮,7F、轴肩,7G、压片,7H、螺栓,8、横撑,9、插销机构,9A、压帽,9B、垫圈,9C、螺母,9D、销座,9E、销轴,10、通孔I,11、百页窗,12、通孔II,13、耳板,14、固定块,15、外壳横撑。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图3中,发动机防护罩主要由壳体1、护罩门3、百页窗11组成,壳体1由钢板、方钢和角铁焊接而成。壳体1四脚为四个方钢管,顶部由方钢管、角铁和钢板焊接而成,护罩门3为整体式钢板折边或冲压结构,与传统结构相比,减轻了重量。两个护罩门3通过合页2连接共同组成一组,一组护罩门3中一护罩门3上下两端外侧与壳体1通过插销机构9进行铰接,另一护罩门3底部外侧设置有滚轮机构7,其可在材料为角铁的外壳横撑15上进行滚动,其中,一组护罩门3合页2连接处为其内侧,与之相反为外侧。护罩门3上设计有两排可防雨的冲压孔5、把手6和仓门锁4,仓门锁4设置在护罩门3上部。本实用新型的护罩门打开方便,且打开角度大,外形美观,结构简单,制作方便。
壳体1底部和左右两侧透空,壳体1两侧顶部焊接有带通孔II 12的耳板,该发动机防护罩需要吊装时,通孔II 12作为吊装孔使用。
在图2中,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壳体1底部和一侧透空,另一侧设置百页窗11,百页窗11上部左右两侧设置有通孔I 10,该孔与通孔II 12同心,共同作为吊装孔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原特种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原特种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248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支架
- 下一篇:一种消声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