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粘调速离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25972.9 | 申请日: | 2012-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465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2 |
发明(设计)人: | 龚国芳;廖湘平;刘毅;韩冬;杨学兰;杨晓霖;杨华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D35/00 | 分类号: | F16D35/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陈昱彤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调速 离合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粘调速离合器,可应用于电力、石化、冶金、煤炭等高能耗行业中各种风机、水泵等离合器的调速节能。
背景技术
液粘调速离合器基于牛顿内摩擦定律,依靠液体粘性,油膜剪切来传递动力,通过改变油膜间隙大小来调节传递扭矩,从而调节转速。我国是在上世纪七十年末八十年代初开始研制液体粘性传动技术,北京理工大学魏宸官教授在引进美国技术的基础上自主研发成功了基于电液比例控制技术的新型液粘调速离合器,并且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
液粘调速离合器的摩擦副间油膜是影响其性能的核心因素。传统液粘调速离合器采用单活塞结构压紧方式,各摩擦片位移不均匀,从而造成摩擦副间油膜不均匀,进而造成摩擦片偏磨,靠近活塞一侧的摩擦片磨损严重,远离活塞一侧的摩擦片几乎无磨损。这是造成液粘调速离合器的调速性能变差、工作寿命变短的本质原因之一。并且,当负载变化时,单活塞压紧结构的液粘调速离合器的输出稳定性欠佳,不能适应负载的变化。因此,合理改进传统液粘调速离合器的控制方式及控制油路,提高液粘调速离合器的输出稳定性,提高液粘调速离合器摩擦副间油膜均匀程度是影响其可靠运行的关键技术。
到目前为止,采用液粘调速原理设计的液粘调速离合器主要有:CN86104607A公布了一种液体粘性传动调速离合器,CN200996420Y公开了一种液体粘性软启动离合器,CN201246456Y公布了一种带式输送机液体粘性无极调速离合器,CN201236906Y公开了一种基于变频控制的液粘无极调速离合器,CN102155526A公布了一种机械-液粘复合式无极调速装置,CN101782142A公开了一种液粘调速传动装置调速主机,CN101440865A公布了一种液粘行星调速离合器主机。这些中国专利文献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各有其优点,也解决了一些实际工程应用中的问题,但是它们的主机结构形式、控制油路类似,均采用的是单活塞式压紧结构,各摩擦片位移不均匀,从而造成各摩擦副间油膜不均匀,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摩擦副偏磨问题,从而影响液粘调速离合器的工作性能及使用寿命。这是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液粘调速离合器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摩擦副偏磨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液粘调速离合器,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部分或全部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液粘调速离合器包括传动机构、控制机构、主动轴透盖和被动轴透盖,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主动轴、主动摩擦片、被动摩擦片、被动鼓、被动盘和被动轴;其特征是: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第一活塞缸和第二活塞缸;所述主动摩擦片安装于主动轴上,被动摩擦片安装于被动鼓上,被动鼓与被动盘固定连接,被动盘与被动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活塞缸固定安装在被动轴上,第二活塞缸安装在主动轴上,第二活塞缸的支承盘能够相对于主动轴转动;所述主动轴透盖设有第一径向油道和第二径向油道,主动轴透盖的所述第一径向油道能够与外界的润滑油供油系统连通,主动轴透盖的所述第二径向油道能够与外界的控制油供油系统连通;被动轴透盖设有能够与外界的控制油供油系统连通的径向油道;所述被动轴设有第一径向油道、第二径向油道和轴向油道,被动轴的所述轴向油道通过被动轴的所述第一径向油道与被动轴透盖的所述径向油道连通,且被动轴的所述轴向油道通过被动轴的所述第二径向油道与第一活塞缸的第一工作油油腔连通;所述主动轴设有第一径向油道、第二径向油道、第三径向油道、第四径向油道、轴向油道和分油道,在主动轴的所述轴向油道内还设有控制油油管,所述控制油油管与主动轴的所述轴向油道互不相通;主动轴的所述轴向油道与被动轴的所述轴向油道互不相通,主动轴透盖的所述第二径向油道通过主动轴的所述第三径向油道与所述控制油油管连通,所述控制油油管通过主动轴的所述第二径向油道与第二活塞缸的第二工作油油腔连通;主动轴透盖的所述第一径向油道通过主动轴的所述第一径向油道与主动轴的所述轴向油道连通,主动轴的所述分油道通过主动轴的所述第四径向油道与主动轴的所述轴向油道连通,润滑油能够经主动轴的所述分油道进入主动摩擦片和被动摩擦片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2597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大气参数测量仪
- 下一篇:一种叔丁胺生产过程中的硫酸铵制备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