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治滑坡的群桩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26574.9 | 申请日: | 2012-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819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柴艳飞;王存贵;余流;张云富;陆海英;黄克起;方杰;高璞;朱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7/16 | 分类号: | E02D27/16;E02D17/2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琪琛 |
地址: | 300451***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治 滑坡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下基础结构中的桩基础结构,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防治滑坡的群桩结构,适用于房屋建筑边坡、道路边坡及各种天然边坡。
背景技术
受自然动力如地震、强降雨的影响以及因实际工程需要人为开挖边坡坡脚等因素,会造成边坡失稳而发生滑坡。
目前防治滑坡的抗滑桩主要采用单根大直径的钢筋混凝土桩,该钢筋混凝土桩的的直径上下一致,而抗滑桩桩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受的应力呈中间大、顶部和底部小的类抛物线分布,两者不相符造成了部分材料的浪费。另外由于目前抗滑桩的桩距较大,虽整体稳定性可以满足,但桩间土的挤出破坏时有发生,而减少桩距又会大大增加工程造价和施工周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是抗滑桩桩间土易发生挤出破坏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防治滑坡的群桩结构,能够在不减小桩间距离的前提下,有效避免桩间土的挤出破坏,从而节约工程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防治滑坡的群桩结构,包括至少一排间隔设置于坡体的主抗滑桩,同排的相邻两个所述主抗滑桩之间浇筑连接有主冠梁;每排所述主抗滑桩下部坡体上设置有直径小于所述主抗滑桩的次抗滑桩,所述次抗滑桩对应于相邻两个所述主抗滑桩之间的中间位置,所述次抗滑桩与相邻两个所述主抗滑桩之间浇筑连接有次冠梁;
所述主抗滑桩中部的直径大于上部和下部的直径,所述主抗滑桩设置有纵筋和箍筋,所述主抗滑桩中部的所述箍筋加密;所述次抗滑桩设置有纵筋和箍筋,所述次抗滑桩中部的所述箍筋加密。
所述主冠梁和其下部对应的两个所述次冠梁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设置有绿化带。
所述主抗滑桩的最小直径为其最大直径的1/2~2/3。
所述次抗滑桩的直径为所述主抗滑桩最大直径的1/3,所述次抗滑桩的长度为所述主抗滑桩长度的1/3~1/2。
所述次抗滑桩中纵筋的直径小于所述主抗滑桩中纵筋的直径4~6mm,所述次抗滑桩中箍筋的直径小于所述主抗滑桩中箍筋的直径2~4mm。
所述主抗滑桩和所述次抗滑桩中部加密的所述箍筋间距为其他部分所述箍筋间距的1/2。
所述次冠梁的截面边长为所述主冠梁截面边长的40%~6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一)本实用新型的主抗滑桩能够确保滑坡的整体稳定性,次抗滑桩能够避免滑坡桩间土的挤出破坏,采用主、次抗滑桩结构体系,可以在保证滑坡稳定的前提下,有效增大主抗滑桩的间距,节约工程成本,避免主抗滑桩之间的土体发生挤出破坏;
(二)本实用新型根据桩身的受力大小和受力规律,改变了传统桩身上下直径相同的设计方案,采用中间粗两边细的桩体结构,符合桩身的受力规律,能够抵抗相对较大的外力,增强了桩的抗力性能,还可以大大节约工程造价;
(三)本实用新型的主抗滑桩之间通过主冠梁相互连接、主抗滑桩和次抗滑桩之间通过次冠梁相互连接,有利于主抗滑桩和次抗滑桩形成整体受力的优势,从而增强抗滑桩的整体抗滑能力;
(四)本实用新型的主抗滑桩和次抗滑桩中部的箍筋加密,能够增强抗滑桩的抗剪切能力和抗弯能力,防止抗滑桩发生破坏;
(五)本实用新型采用绿化带可以起到美观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群桩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主抗滑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次抗滑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抗滑桩;2,主冠梁;3,次冠梁;4,次抗滑桩;5,绿化带;6,箍筋;7,纵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特点及效果,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治滑坡的群桩结构,由主抗滑桩1、次抗滑桩4、主冠梁2、次冠梁3和绿化带构成。
主抗滑桩1根据滑坡规模和下滑力在坡体上设置一排或多排。如图2所示,主抗滑桩1的形状为中间粗两边细,粗细部分可以是圆滑过渡或阶梯式过渡,即主抗滑桩1中部的直径大于上部和下部的直径,其最小直径为其最大直径的1/2~2/3。
主抗滑桩1设置有纵筋7和箍筋6,纵筋7沿主抗滑桩1周向均匀布置,箍筋6通过弯钩与纵筋7相连接。其中,位于主抗滑桩1中部的箍筋6间距小于其上部和下部的箍筋6间距,即中部箍筋6加密;而中部加密的箍筋6间距为其他部分箍筋6间距的一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2657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