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二极管的连接件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29645.0 | 申请日: | 2012-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059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梁晨;梁团结;任彬;闫亚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20 | 分类号: | H01R4/20;H01R4/02;H01R4/34;H01R11/11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 代理人: | 慕安荣 |
地址: | 71008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二极管 连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飞机电信号的传导技术,具体是一种用于二极管的连接件。
背景技术
飞机电信号种类繁杂,需要装备各种各样电子/电气设备来完成其功能。对电信号处理和应用必须通过电子元器件实现,传统上的应用是通过电子/电气设备实现。电子元器件作为设备的核心组成部分,与印刷电路板、连接器、壳体等构成设备,完成具体信息处理功能。目前,所述电子/电气设备单元中的电子元器件安装固定在印刷电路板上,印刷电路板既作为导体又作为元器件的固定支撑,与连接器及壳体组装为设备单元。用设备处理一些离散信号,功能冗余,成本高,维护保养程序复杂,可靠性差。
通常实验室也需要电子元器件直接应用,与导线连接组成电路,完成信号处理功能。该使用仅适用于设计原理验证阶段,对安装固定、环境条件、使用没有特殊要求的环境中。
电子元器件在工程中直接应用,需满足服务对象对使用性、维护性、测试性、可靠性的要求。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可靠性差,安装固定要求高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二极管的连接件。
本发明包括接线板、2对导线接头和螺钉;所述的2对导线接头中的一对用于连接二极管,另一对用于连接导线;所述导线接头上有孔径略大于二极管管脚的外径的进线孔;接线板上表面分布有2对螺纹孔,分别用于固定2对导线接头。
使用时,将二极管两端管脚分别穿入用于连接二极管的2个导线接头中,将该二极管的管脚与导线接头压接,并将管脚与导线接头焊接;将2个与二极管管脚连接好的导线接头通过螺钉固定在接线板上表面。将导线与导线接头固定连接,并将该导线接头固定在接线板上表面。
二极管的一端管脚穿入第一个导线接头的线孔内,露出约2~3mm,用专用工具压接好后,再将露出管脚与导线接头用焊锡焊接,焊点大小须将管脚露出端完全覆盖;采用同样的方法将二极管管脚另一端与另一段导线接头连接;导线与导线接头采用标准连接方法加工。将带导线接头的二极管与导线在接线板上用螺钉固定牢靠。
本发明对一些离散电信号的处理,如信号采集、隔离等,可直接用二极管实现,取代传统的电子/电气设备,实现了二极管的直接应用,可以节约成本,简化测试、维护性,提高应用系统可靠性。本发明的优点表现在:a)减少了信号传输环节,有利于提高信号的传输质量;b)减少了系统中不必要的部分,节省成本;c)减化了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经测试,本发明在放襟翼信号的拾取,电台发射信号的隔离上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二极管与飞机电缆导线的连接方法示意图。
其中:
1.接线板 2.导线 3.螺钉 4.焊点 5.二极管 6.管脚 7.导线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是一种用于二极管的连接件。包括接线板1、2对导线接头7和螺钉3。所述的2对导线接头7中的一对用于连接二极管5,另一对用于连接导线2。所述导线接头7选用标准件,在该导线接头上有孔径略大于二极管管脚的外径的进线孔。
所述接线板1选用标准件。该接线板1应与导线接头相匹配。在该接线板上表面分布有2对螺纹孔,分别用于固定2对导线接头7。
将1个二极管5的一端管脚6穿入用于连接二极管的2个导线接头7中一个导线接头的线孔内,露出2~3mm,将该二极管的管脚与导线接头7压接,再将露出的管脚6与导线接头7用焊锡焊接,焊点4的面积须将管脚6露出端完全覆盖;将二极管5另一端的管脚6采用同样的方法与另一个导线接头7连接好。将2个与二极管管脚连接好的导线接头7通过螺钉3固定在接线板1上表面。
将导线2采用标准连接方法与分别用于连接导线的1对导线接头7固定连接,并将该导线接头7通过螺钉3固定在接线板1上表面。至此,通过导线接头7和接线板1实现了二极管5与导线2的可靠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296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