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使用卷绕式电芯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31217.1 | 申请日: | 2012-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059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谢皎;王瑨;胡蕴成;廖小东;梁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87 | 分类号: | H01M10/0587;H01M4/66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赵丽 |
地址: | 610036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使用 卷绕 式电芯 锂离子 二次 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使用卷绕式电芯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属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电芯的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与其它化学电源相比,锂离子电池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如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开路电压高、无记忆效应、安全无污染等,经过近二十年的飞速发展,已广泛的应用在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便携式设备领域。近年来,随着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进一步提高,其应用领域正逐步拓展到航空航天、卫星、导弹电动汽车等高技术领域。
众所周知,锂离子电池在使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滥用情况,如:过充、挤压、刺穿等,严重威胁消费者的安全。因此,如何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以及在滥用情况下的安全性对于锂离子电池能否大规模使用至关重要。当前,对于如何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各大研究机构和企业都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电池材料的热稳定和安全性,如开发热稳定性好的隔膜材料、结构稳定的电极活性材料等;
(2)提高电池各个部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设计安全启动装置,如CID、压痕、FUSE、防爆阀等。
以上方式对于锂离子电池在缓慢滥用的情况下,能够起到一定的安全保护效果,但是,对于挤压或刺穿等快速被滥用的情况,以上方式都来不及响应,无法对锂离子电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安全保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在滥用情况下,尤其在挤压或刺穿等快速滥用的情况,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差的缺陷,提供一种新型的高安全性锂离子二次电池。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其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使用卷绕式电芯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包括电池壳、电芯、正极极耳、负极极耳、正极端和负极端,其中电芯由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两层隔膜从内向外卷绕而成,为卷绕层状结构;所述的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以及涂覆在正极集流体表面的正极材料,所述的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以及涂覆在负极集流体表面的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在卷绕开始处,从内向外依次为第一隔膜、负极极片、第二隔膜以及正极极片;在卷绕结束处,从内向外依次为正极极片、第一隔膜、负极集流体以及第二隔膜;所述的第一隔膜、负极集流体和第二隔膜的卷绕长度比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多一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负极集流体为铜箔。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正极集流体为铝箔。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负极材料为涂敷在负极集流体的至少一面上。
上述负极材料为本领域公知的常规负极材料,如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硬炭、无定型碳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正极材料为涂敷在正极集流体的至少一面上。
上述正极材料为本领域公知的常规负极材料,如钴酸锂、磷酸亚铁锂、锰酸锂、三元材料的一种或多种。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为聚丙烯微多孔膜(PP)、聚乙烯微多孔膜(PE)、玻璃纤维毡或三层膜(PP/PE/PP)、聚酰胺膜(PI)。
有益技术效果:
和传统锂离子电池相比,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池的电芯外层包裹了一圈负极集流体(铜箔),当有外部金属物体刺入电池内部的时候,电池外壳(相当于电池正极)首先和负极集流体(铜箔)接触,瞬间产生一个大电流放电过程,一方面可降低负极的荷电状态(SOC)、另一方面增大了短路点,大大降低了电池热失控的概率。为了提高电芯的自身抗干扰能力,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同时能够对负极极片和正极极片进行最有效的绝缘阻断,不会出现短路或击穿现象,提高电池整体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池结构示意图。
图2为传统电芯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的池电芯结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为电池壳、2为电芯、3为正极极耳、4为负极极耳、5为正极端、6为负极端、7为第一隔膜、8为第二隔膜、9为正极极片、10为负极极片、11为正极集流体、12为负极集流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312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显示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下一篇:通风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