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故障指示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31997.X | 申请日: | 2012-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864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凡正东;樊京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清畅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G01R3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1 | 代理人: | 刘葛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故障 指示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探测电缆、传输线中故障的装置。
背景技术
高压输电线路中最常见的故障是单相接地故障和相间短路故障,当高压输电线路发生故障后,如果没有在线的检测装置,就只能采取分段合闸查找故障区段和盲目巡线的落后做法,对于人力、财力都是极大的损耗。而现有技术中所使用的故障指示器所设定的短路电流的动作值通常是定值,例如600A或800A,而有些线路本身的容量小,其短路电流远达不到600A或800A,导致出现故障时指示器不动作。另外,传统的故障指示器都是采用电池或外接电源的方式给主机供电,而电池的寿命有限,需要定期对指示器进行维护;另外,传统的故障指示器在检测到线路故障时采用电能驱动指示机构作出发光、翻牌等指示动作,然而电能驱动使指示机构本身存在故障隐患,需要经常对故障指示器进行维护,提高了运营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根据线路上的负荷电流自动调整故障电流动作值的故障指示器。
本实用新型故障指示器,包括四个传感器、主机和显示机构,所述四个传感器与主机相连接,所述主机与显示机构相连接,所述四个传感器分别用于检测线路中A相、B相、C相和零序相中的电流信号,所述主机根据传感器检测出的电流信号算出当前线路电流值,并算出故障电流的动作值,所述显示机构用于显示线路状态。
本实用新型故障指示器,其中所述主机内设置有超级电容,与A相线路相对应的传感器与超级电容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故障指示器,其中所述显示机构包括机架和至少一组显示体,其中所述机架包括前支撑和后支撑,所述前支撑固定连接在后支撑的前部,每组所述显示体包括显示牌、旋转轴和磁铁,所述旋转轴水平安装在前支撑和后支撑之间,所述显示牌和磁铁固定安装在旋转轴上,所述后支撑内与每组所述显示体相对应的位置固定安装有线圈骨架,每个所述线圈骨架上分别缠绕有线圈,所述每个线圈内包裹有线圈铁芯,所述线圈铁芯的两端向前方延伸并分别位于磁铁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故障指示器,其中所述后支撑上与每组所述显示体相对应的位置安装有调隙螺钉,所述调隙螺钉的前端开设有安装孔,所述旋转轴的后端设置在安装孔中。
本实用新型故障指示器,其中所述后支撑的前端与每组所述显示体相对应的位置固定安装有磁屏蔽铁环,所述磁屏蔽铁环设置在磁铁和线圈铁芯前端的外围。
本实用新型故障指示器,其中所述后支撑后部安装有后挡盖。
本实用新型故障指示器,其中所述显示体为四组。
本实用新型故障指示器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故障指示器采用四个传感器分别采集线路中A相、B相、C相和零序相中的电流信号,将采集到的信号传送至主机上,主机根据算法算出当前电流值,并算出近一段时间内线路上的平均负荷电流,根据平均负荷所在区域确定故障电流的动作值,当传感器检测到线路中的电流信号达到故障电流的动作值时,向显示机构发出显示信号。整个装置的优点在于可以根据线路的平均负荷确定动作电流的大小,平均负荷小,短路电流值就小,使本实用新型故障指示器的适应性更好。
本实用新型故障指示器中安装的超级电容,可以使A相电路上的感应器在采集信号的同时对超级电容充电,将超级电容作为主机的电源为主机供电;显示机构采用机械结构显示故障状态,不依靠电力驱动,减少了指示器本身出现故障的几率,使其工作性能更稳定;显示机构中安装的磁屏蔽铁环使多个显示体能都单独进行故障指示,而不会受到彼此之间磁场的相互干扰。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故障指示器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故障指示器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故障指示器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故障指示器中显示单元的主视图;
图4为图3中A-A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故障指示器中显示单元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清畅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清畅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3199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