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纳米粉末涂层粘结的电缆金属线材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37691.5 | 申请日: | 2012-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877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郭挺科;杨慰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申朗讯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5/08 | 分类号: | H01B5/08;H01B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1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粉末 涂层 粘结 电缆 金属线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技术领域,更确切地说是涉及一种纳米粉末涂层粘结的电缆金属线材。
背景技术
电缆用金属线材包括铜线或者铝线通常是横截面为圆形的线材,电缆的导电芯就是由多条圆形的金属线材螺旋缠绕制成,通过模具的挤压作用,多股金属线材被挤压变形,绞制横截面为扇形、瓦形、圆形等形状的绞制结构。圆形的金属线材绞制在一起,相邻的线材中间会存在空隙,由于空隙不导电,这样为了达到符合要求的有效导电面积,金属线材的绞制结构的实际横截面积往往会大于有效导电面积,金属线材变粗以后,外面需要的外护层、铠装层和填充层的材料用量也随之增大,导致电缆变粗,变重,进而提升电缆成本,提高物流成本,增加了施工难度。
在金属线材的边缘,由于每一股金属线的横截面是圆形,那么边缘就会出现起伏的不规则形状,在高电压的使用环境中,边缘的凸起容易导致尖端放电,导致事故。
另外,由于金属线材绞制结构是由模具挤压而成,自身存在膨胀扩张性的应力,各股金属线材之间存在较大的表面电阻,使得部分传输电流并不是沿着电缆的轴线方向流动,而是沿着呈螺旋绞制状态的各股电线内部流动,等效的电流传输长度增加,电阻耗散增大;同时在电缆截断的断面附近,金属线材绞制结构的开放的一端会在膨胀应力的作用下发生松散的情况。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电缆用金属线材绞制结构仍存在有诸多的缺陷,而亟待加以改进。
有鉴于上述现有电缆用金属线材绞制结构存在的缺陷,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积有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纳米粉末涂层粘结的电缆金属线材,能够改进一般市面上现有电缆金属线材的成型结构,使其更具有竞争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的电缆用金属线材绞制结构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纳米粉末涂层粘结的电缆金属线材,克服了现有电缆用金属线材存在空隙和边缘起伏不平的缺陷,提高电缆用金属线材绞制结构的紧密程度和边缘光滑程度。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主要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纳米粉末涂层粘结的电缆金属线材,由多股电线绞制组成,纳米粉末涂层粘结的电缆金属线材由主电线、边缘空隙电线和中间空隙电线绞制组成,主电线横截面呈圆形,中间空隙电线横截面呈三角形,中间空隙电线位于相邻三条主电线的空隙位置,边缘空隙电线呈椭圆形,边缘空隙电线位于相邻两条边缘的主电线的空隙位置,主电线、边缘空隙电线和中间空隙电线的表面附着一层纳米粉末,通过烧结,纳米粉末将边缘空隙电线、中间空隙电线与主电线紧密粘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纳米粉末涂层粘结的电缆金属线材,其产生的有益效果是:有效地提高了金属线材绞制结构的有效导电面积,有效地提高了金属线材绞制结构的紧密程度,有效地提高了金属线材绞制结构的边缘光滑程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主电线;2、中间空隙电线; 3、边缘空隙电线;4、纳米粉末。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纳米粉末涂层粘结的电缆金属线材,由多股电线绞制组成,纳米粉末涂层粘结的电缆金属线材由主电线1、边缘空隙电线3和中间空隙电线2绞制组成,主电线1横截面呈圆形,中间空隙电线2横截面呈三角形,中间空隙电线2位于相邻三条主电线1的空隙位置,边缘空隙电线3呈椭圆形,边缘空隙电线3位于相邻两条边缘的主电线1的空隙位置,主电线1、边缘空隙电线3和中间空隙电线2的表面附着一层纳米粉末4,通过烧结,纳米粉末4将边缘空隙电线3、中间空隙电线2与主电线1紧密粘合。在金属线材绞制过程中,各股电线会发生相应的形变,使得各股线材之间的空隙进一步减少。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申朗讯电气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申朗讯电气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3769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