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于生产的防渗砖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38369.4 | 申请日: | 2012-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821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黄国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国新 |
主分类号: | E04C1/00 | 分类号: | E04C1/00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周希良;徐关寿 |
地址: | 310014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于 生产 防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墙体材料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生产的防渗砖。
背景技术
对于目前建筑外墙渗水的原因分析:传统标准砖的尺寸为240×115×53mm,厚度仅为53mm,在砌筑时,碰头浆一抹,再勾缝,砌体的垂直灰缝饱满度很容易达到90%以上,所以过去的清水墙不易渗水。而目前建筑外墙的砌筑过程中,为了提高施工效率,砖块的厚度尺寸由标准红砖的53mm增加到90mm、190mm,甚至380mm以上,这样一来,砌砖工人无法抹碰头浆,必然导致砌体垂直灰缝砂浆饱满度的大幅度降低,给外墙渗水留下了隐患。外墙抹灰经日照雨淋,难免收缩开裂,雨水沿着不饱满的垂直灰缝渗到墙内侧,这样就造成了当前建筑物的一大通病——外墙渗水。为解决此技术问题,中国专利号201120569353.5提供了一种防渗砖的实用新型专利,此专利产品虽然在实际运用当中解决了上述建筑外墙的渗水问题,然而,其还存在着另外一些问题:
1、由于其是双面形成肋条,在其生产过程中,其中一面向外凸出的肋条与下面机械的滚筒接触,砖重压在该面凸出的肋条上;又由于刚出模的湿坯强度低,因此,该承受重压面的肋条肯定要变形,从而无法保证砖的成型尺寸。这一点使得此专利产品在实际生产过程,生产难度大,废品率高,不具有产业化生产的实用性。
2、按照施工规范,砂浆厚度为10±2mm,所以向外凸出的肋条尺寸不得大于12/2=6mm,但肋条尺寸也不能过小,如果太小,出模时,易开裂、缺块;且如果肋条尺寸过小,在现场工人操作时,挂竖缝浆困难。而此专利产品就存在这个问题。
为此,本申请人结合防渗砖的实际生产和现场施工等情况,对其进行改进,以使其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渗砖,其具生产简易、结构简单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生产的防渗砖,呈方体状,防渗砖的其中一个表面的两侧边沿各形成一条向外凸的肋条。
所述的便于生产的防渗砖,防渗砖为顺砖,肋条处于顺砖的其中一宽面。
所述的便于生产的防渗砖,防渗砖为丁砖,肋条处于丁砖的其中一长面。
所述的便于生产的防渗砖,防渗砖为方砖。
所述的便于生产的防渗砖,肋条的横截面呈直角梯形状。
所述的便于生产的防渗砖,肋条的侧面与相邻的防渗砖侧面持平,肋条此侧面的宽度为10mm。
所述的便于生产的防渗砖,肋条的横截面呈直角三角形状或矩形状。
所述的便于生产的防渗砖,肋条开有缺口。
所述的便于生产的防渗砖,防渗砖上开有通孔,通孔贯通防渗砖的两个表面,并与所述的肋条同向。
所述的便于生产的防渗砖,通孔有多个,通孔的横截面呈方形、圆形、椭圆形或三角形,多个通孔按矩阵阵列排布。
本实用新型防渗砖除具有提高砌体的防渗能力外,其还具有如下优点:
1、在生产过程中,砖的外凸出肋条朝上或水平,其与下面机械的滚筒接触部为平面,从而避免了在生产过程中肋条变形而无法保证砖的成型尺寸的现象,且其结构更简单、生产过程更加简易。
2、本实用新型防渗砖的肋条外凸尺寸较大,出模时,不会开裂或缺块;且在现场工人操作时,由于肋条尺寸较大,挂浆容易,工效高。
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在外凸肋条上增设数个排气用的缺口,在竖缝灌浆时,竖缝中的空气能尽快排出,使得竖缝的砂浆饱满度更高。
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在砖带肋条的面设有压纹,从而有利于墙面与抹灰砂浆的粘结。
5、本实用新型防渗砖不限于使用丁砖、顺砖的组合砌筑方式,也可适用于方砖的砌筑方式,如200×200mm的方砖。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主视图。
图2是实施例一的左视图。
图3是实施例一的俯视图。
图4是实施例二的主视图。
图5是实施例三的俯视图。
图6是实施例四的俯视图。
图7是实施例五的主视图。
图8是实施例五的左视图。
图9是实施例五的俯视图。
图10是实施例六的俯视图。
图11是实施例七的俯视图。
图12是实施例八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国新,未经黄国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3836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海南地区白花油茶组培苗的生产方法
- 下一篇:五层共挤建材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