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腹膜前间隙疝修补片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38909.9 | 申请日: | 2012-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438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郑启昌;王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蓝普医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02 | 分类号: | A61F2/02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王敏锋 |
地址: | 430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腹膜 间隙 修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疝修补片,适用于成人疝外科治疗。
背景技术
近二十年来,疝修补手术越来越引起普外科的重视。由于修补材料的应用,疝修补手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治疗观念和对治疗效果的要求都在不断进步,导致手术材料和手术方式也在发生与日俱进的变化和变革。
手术材料的使用和变化:现在使用材料有:聚丙烯、聚酯、聚四氟乙烯等,而聚丙烯材料最为常见。近年来又出现复合材料的运用。由于聚丙烯产品强度超过其手术所需修复强度,人们想降低其产品的质量,提倡使用轻质网片。有人就在非吸收材料中混织(如PGA、ORC等)可吸收成份,增加产品的质感,方便手术植入操作。混合织物产品价格昂贵,可吸收成份没有临床治疗作用,会增加组织反应,增加患者经济费用。
手术方式的类型: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open tension-free herniorrhaphy)大致分为:
1、平片修补法:使用局麻,手术可在门诊完成;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复发率低。更适用于基层医院。缺点:属疝环后壁修补术,作用功效单一,不适合巨大疝的患者。2、疝环充填修补法:采用聚丙烯网片卷成塞子修补缺损。缺点:聚丙烯网片卷成塞子是立体结构,植入人体后,组织瘢痕收缩导致网塞面积和体积收缩缩小,形成结节, 导物感明显,局部疼痛,可造成疝复发。3、进口产品的特点和运用:内置弹力环的腹膜前修补法(Kugel);普理灵三合一无张力疝修补术PHS;两种产品均价格昂贵,且弹力环可产生后遗症,留下植入后隐患。
2、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 ( 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orrhaphy ):
经腹腔腹膜前修补法(TAPP)、腹腔内铺网修补法(IPOM) 、完全腹膜外修补法(EXTRA) 。缺点:需要全麻;LIHR的手术并发症高, 并且后果严重;LIHR的手术费用昂贵;,手术设施要求高,在基层医院无法开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疝修补片,解决了原位疝复发、降低术后不适感、用于超大疝缺损的修补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腹膜前间隙疝修补片,包括底片,还包括碟片和帽状连接件,帽状连接件的帽盖设置在底片上,帽状连接件的帽檐与碟片连接。
如上所述的底片为圆形或者椭圆形。
如上所述的底片上设置有锁扣环。
如上所述的碟片为3~6个且均匀分布在帽状连接件的帽檐。
如上所述的帽状连接件的帽盖设置在底片的中心。
如上所述的底片、碟片和帽状连接件均为网状的聚丙烯、聚酯或聚四氟乙烯,且网丝直径为0.08-0.16mm,网孔直径为1.0-1.4mm。
如上所述的帽状连接件帽盖直径为1.2-1.5cm,帽状连接件高1.2-1.5cm,帽状连接件帽檐直径7-8c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2、底片加强薄弱的腹横筋膜,使用足够大的补片覆盖整个耻骨肌孔区域,修复和替代了腹横筋膜的功能,大底层网片借助腹腔内的压力贴定在腹壁之中,术后靠增生的纤维与组织固定,补片收缩性较小,足以挡住内脏和组织由腹壁缺损处隆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其中:1-底片;2-碟片;3-帽状连接件;4-锁扣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一种腹膜前间隙疝修补片,包括底片1,还包括碟片2和帽状连接件3,帽状连接件3的帽盖设置在底片1上,帽状连接件3的帽檐与碟片2连接。
底片1为圆形或者椭圆形。
底片1上设置有锁扣环4。
碟片2为3~6个且均匀分布在帽状连接件3的帽檐。
帽状连接件3的帽盖设置在底片1的中心。
底片1、碟片2和帽状连接件3均为网状的聚丙烯、聚酯或聚四氟乙烯,且网丝直径为0.08-0.16mm,网孔直径为1.0-1.4mm。
帽状连接件3帽盖直径为1.2-1.5cm,帽状连接件3高1.2-1.5cm,帽状连接件3帽檐直径7-8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蓝普医品有限公司,未经武汉蓝普医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3890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人体重力支点自动移位床
- 下一篇:一种电子镇痛式负压吸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