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锚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41602.4 | 申请日: | 2012-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134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发明(设计)人: | 杜运兴;周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杜运兴 |
主分类号: | E02D5/74 | 分类号: | E02D5/74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赵镇勇 |
地址: | 410082 湖南省长沙市***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锚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锚固装置,尤其是一种预应力加筋材料的锚固装置。
背景技术
在土工加固技术领域中,目前主流的加筋土技术是在填土中水平铺设加筋材料,达到约束填土和增强填土强度、减少填土变形的目的。通常用于地基加固、路堤(包括公路、铁路)、边坡、挡墙工程等。
目前该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加筋材料的研发。一方面,加筋材料的研发,例如,土工格栅、土工格室、土工布、镀锌钢带、钢塑带、混凝土钢带等;另一方面,加筋材料形式的研发,例如,平面单向加筋、平面双向加筋、平面三向加筋、立体加筋(H-V加筋)等。
这些加筋土技术的工作机理基本一致,都是一种被动的土工加固技术,也就是在填筑土体在自重及上部荷载作用下,当填土发生水平变形的时候受到加筋材料的限制,从而达到提高填土的承载力及减少填土变形的目的,因而这种加筋土技术中加筋材料的作用是被动的,加筋材料在所约束土体变形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另外,这种加筋土对填土的要求较高,通常选用无粘性土作为填料效果会更好,这样通常会带来较高的材料成本。国外基本采用无粘性土作为填土。
本项目组在2003年采用预应力加筋土技术增强填筑路堤的强度及稳定性,并在之后的时间对这种技术的理论进行了相关研究。本发明人之前提出的预应力加筋土技术,该技术采用了高弹性模量的碳纤维带作为加筋材料,通过张拉后锚固于挡板上,该技术增加了挡板对土体的侧向约束作用。但由于该技术中采用的锚具不可靠,采用锚杯和锚片将加筋材料锚固于挡板位置。如果锚片位置稍微不对称,加筋材料就很容易在锚具中打滑,预应力损失较大,锚固后不能对筋带内力进行调整。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锚具锚片位置稍微不对称,加筋材料就很容易在锚具中打滑,预应力损失较大,锚固后不能对筋带内力进行调整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锚固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锚固装置,包括:挡板、螺母、栓杆;还包括垫片,所述螺母与栓杆螺纹连接,挡板上设有通孔,栓杆与挡板通过通孔插接,挡板与螺母之间的栓杆上设有垫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够方便准确的对加筋材料施加预应力,并避免加筋材料预应力损失;同时能够通过调节螺母的松紧从而对加筋材料上的预应力进行控制。并且可以根据施工和使用情况进行预应力二次调整。本实用新型构造简单、造价低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锚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锚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没有挡板1);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图2的D向视图;
图5是图4的B-B剖视图;
图6是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C-C剖视图;
图8是锚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挡板1的凹槽10和凸起11为三角形);
图9是锚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挡板1的凹槽10和凸起11为梯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实施例。
如图1~图9所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锚固装置,包括:挡板1、螺母2、栓杆3;还包括垫片5,所述螺母2与栓杆3螺纹连接,挡板1上设有通孔9,栓杆3与挡板1通过通孔9插接,挡板1与螺母2之间的栓杆3上设有垫片5。
进一步的,还包括钢管6,所述钢管6预埋在挡板1上的通孔9内。
还包括连接板件4,所述连接板件4固定在栓杆3的一端。所述栓杆3与连接板件4的连接处设有过度部分12,所述过度部分12的坡度≤1:4。
所述挡板1的上端设有凹槽10,挡板1的下端设有凸起11,所述凹槽10和凸起11之间是相互配合的关系。
所述挡板1上的凹槽10和凸起11均为矩形。
所述挡板1上的凹槽10和凸起11均为三角形。
所述挡板1上的凹槽10和凸起11均为梯形。
所述栓杆3和螺母2均采用高强钢材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杜运兴,未经杜运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416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