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前置式电控硅油风扇离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43546.8 | 申请日: | 2012-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337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叶舟;李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车舟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35/02 | 分类号: | F16D35/02;F16D48/06;F01P7/12 |
代理公司: | 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11 | 代理人: | 吴继道 |
地址: | 325206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前置 式电控 硅油 风扇 离合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的冷却系统,尤其是一种前置式电控硅油风扇离合器。
背景技术
风扇离合器是一种车辆的辅助冷却装置,应用于车辆的冷却系统中。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由于环境条件和运行情况的变化,发动机的热状况也在改变,因此,必须随时调节发动机的冷却强度。例如,在炎热的夏季,发动机在低速大负荷下工作冷却液的温度很高时,风扇应该高速旋转以增加冷却风量,增强散热效果。而在寒冷的冬天冷却液的温度较低时,风扇继续工作不仅白白消耗发动机功率而且还会产生很大噪音。由于风扇是发动机功率的消耗者,最大时约为发动机功率的10%,为了降低风扇功率消耗,减少噪音和磨损,防止发动机过冷,降低污染,节约能源,因此根据发动机的热状况而随时对其冷却强度加以调节就显得十分有必要。在风扇带轮与冷却风扇之间装置硅油风扇离合器则是实现该调节的方法之一。而硅油风扇离合器,是用硅油作为介质,利用硅油高粘度的特性传递扭矩。
一般的硅油风扇离合器包括前盖、壳体、主动板、从动板、阀片、主动轴、双金属感温器、阀片轴、轴承、风扇。前盖、壳体和从动板通过螺钉组成一体后,通过轴承装在主动轴上,风扇装在壳体上,从动板和前盖之间设有贮油腔,其内装有硅油(油面低于轴中心线),从动板与壳体之间设有工作腔,主动板与主动轴固定连接,主动轴与水泵轴连接,从动板上有进油孔,平时阀片呈关闭状态,若偏转阀片,则进油孔即可打开。阀片的偏转由双金属感温器控制。从动板上有凸台限制阀片最大偏转角。双金属感温器的外端固定在前盖上,内端卡在阀片轴的槽内。从动板外缘有回油孔,中心有漏油孔,以防静态时从阀片轴周围泄漏硅油。利用流经散热器的空气的温度,通过双金属感温器自动控制风扇离合器的分离和接合。温度低时,硅油不流动,风扇离合器分离,风扇转速减慢,基本上是空转。温度高时,硅油的粘度使风扇离合器结合,于是风扇和水泵轴一起旋转,起到调节发动机温度的作用。
上述的硅油风扇离合器的工作原理如下:
(1)当发动机冷起动或小负荷下工作时,冷却水温度较低,通过散热器的气流温度也不高,进油孔被阀片关闭,工作腔内无硅油,离合器处于分离状态。主动轴转动时,仅仅由于密封毛毡圈和轴承的摩擦,使风扇随同壳体在主动轴上空转打滑,转速极低。
(2)当发动机负荷增加时,冷却液和通过散热器的气流温度随之升高,感温器受热变形而带动阀片轴及阀片转动。当流经感温器的气流温度超过338K(65℃)时,进油孔被完全打开,于是硅油从贮油腔进入工作腔。硅油十分粘稠,主动板即可利用硅油的粘性带动壳体和风扇转动。此时风扇离合器处于接合状态,风扇转速迅速提高。 为不使工作腔中的硅油温度过高,粘度下降,使硅油在壳体内不断循环。由于主动板转速高于从动板,因此受离心力作用从主动板甩向工作腔外缘的油液压力比贮油腔外缘的油压力高,油液从工作腔经回油孔B流向贮油腔,而贮油腔又经进油孔A及时向工作腔补充油液。为使硅油从工作腔流回贮油腔的速度加快,缩短风扇脱开时间,在从动板8的回油孔B旁,有一个刮油突起部伸入工作腔缝隙内,使回油孔一侧压力增高,回油加快。
(3)当发动机负荷减小,流经感温器的气体温度低于308K(35℃)时,感温器恢复原状,阀片将进油孔关闭,工作腔中油液继续从回油孔流回贮油腔,直至甩空为止。风扇离合器又回到分离状态。
上述硅油风扇离合器中的双金属感温器容易失效且响应速度慢,这样会做很多无用功,增加车辆的油耗。再者双金属感温器对发动机温度的控制存在很大的滞后性,会导致燃油不充分,造成环境污染。另外一方面,传统的硅油风扇离合器一般为二级调速或者三级调速,像上述有极调速油耗量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极调速,节能降耗,使用寿命长的前置式电控硅油风扇离合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车舟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温州车舟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4354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天线
- 下一篇:一种锂电池通用模块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