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承装袋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46804.8 | 申请日: | 2012-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970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陈竑霖;陈弘洋;陈东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竑霖;陈弘洋;陈东龙 |
主分类号: | B65D33/18 | 分类号: | B65D33/18;B65D27/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王锦阳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承装袋的设计,特别是关于一种可将封口再次封闭的承装袋。
背景技术
承装袋因为其用途广泛,使得承装袋的种类也因应承装袋的用途而多元化,例如民众购物时由店家所提供的手提袋、食品业者用以包装零食或泡面的承装袋、民众于大型卖场或是快餐餐厅购物时店家所提供的纸制无提把承装袋、亦或是用以放置文件的文件袋(俗称牛皮纸袋)或是信封袋...等,均具有容置特定物品的功能。
前面所述的各种承装袋,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其结构上不外乎是袋体的端部具有开口,袋体内具有容置空间,可从袋体的开口将食物、文件,或是购买的物品放入承装袋内,也可以从开口将袋体内的食物、文件或物品取出。
以泡面或是零食所用的承装袋而言,由于承装袋内所承装的是可食用的物品,且承装袋上并没有设计可以将开口再次密封的结构,因此,当承装袋打开后,就必须在短时间内将承装袋内的零食或泡面食用完毕。否则,空气会进入承装袋内,造成食物因为接触空气而氧化、变质,一段时间后将无法再食用,而形成一种浪费。
为了解决食物氧化变质的问题,便有业者研发出封口夹,可将封口夹夹附于开启后的承装袋的开口,避免承装袋内的食物与空气接触而氧化、变质。但是,封口夹并非承装袋本身的结构,使用者必须另外购买,无形中增加额外的支出,而且当封口夹从承装袋取下时,也容易因为使用上的疏忽而遗失,因此在使用上仍有其不便之处。
因此,如何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承装袋打开后无法再次密封的问题,实已成目前亟欲解决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承装袋,用以解决承装袋开启后无法再次密封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承装袋,包括袋体以及第一封口单元;袋体具有容置空间及形成于该袋体的一端以供该容置空间与外界连通的开口,第一封口单元设置于该袋体内,借以封闭该开口。
优选的,该承装袋还包括第二封口单元,其设置于该袋体内相对于该第一封口单元处,以借由该第一及第二封口单元的结合而封闭该开口。
优选的,该第一封口单元与该第二封口单元为粘着层。
优选的,该承装袋还包括撕离层,其结合于该第一封口单元上,以于使用前避免该第一封口单元封闭该开口。
优选的,该承装袋还包括撕离层,其结合于该第二封口单元上,以于使用前避免该第二封口单元结合至该第一封口单元。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承装袋在袋体内设有第一封口单元,当承装袋的开口被开启后,可借由该第一封口封闭该开口,避免承装袋内的食物接触空气而养化、变质。至于其它非食物类的物品,也可避免空气接触而受潮,或是防止灰尘附着于袋体内的物品。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封口单元设置于袋体内,无需如封口夹要另外购置,也不会有因使用上的疏忽而遗失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袋体展开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以及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2、3、4 承装袋
10、401 袋体
101、403开口
102 容置空间
103 内壁
103a 第一侧
103b 第二侧
11、41 第一封口单元
12 撕离层
13 第二封口单元
402 提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借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本领域技术人员的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一”、“两”、“上”等用语,也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也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竑霖;陈弘洋;陈东龙,未经陈竑霖;陈弘洋;陈东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468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支撑系统接口和接口容错方法
- 下一篇:用于浏览器的输入数据恢复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