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静音模糊调心滚子轴承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49202.8 | 申请日: | 2012-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820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王守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守彬 |
主分类号: | F16C23/08 | 分类号: | F16C23/08;F16C33/58;F16C33/36;F16C2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静音 模糊 滚子 轴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特别是一种静音模糊调心滚子轴承,是替换第一代关节轴承和第二代双列调心球轴承、双列调心滚子轴承、外球面球轴承,是用在同一个光电机一体化中的第三代实用创新型轴承。
背景技术
在全球工业飞速向前发展的今天,现有传统轴承结构支承技术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需求。现有工业机器中与各种装备中安装的都是第一代滑动瓦轴承和第二代滚动体轴承。第一代滑动瓦轴承,至今已经延用了五千多年的历程。以关节轴承为例,结构支承技术其特征在于是:转子内圈与外座圈相对组合成一套关节轴承。其中转子内套圈的外圆滑道,是呈一种凸起来的“⌒”字形状滑道面,相对的外套圈内圆滑道,是呈一种凹陷的“⌒”字形状滑道面;滑道面之间是松动配合,是依靠一层薄薄的油膜作为支承旋转。最大的技术缺点在于是:①滑道面只有一个滑动游隙,贫油时发热;②起动时不够灵活;消耗能源也多;③滑道矩阵应力切换面接触较大,阻力摩擦也大;④容易把滑道面磨损成椭圆形状,空气中的灰尘容易从椭圆形的空隙中侵入到滑道面上;⑤油垢也会沉积在滑道上,阻碍了旋转的速度;⑥滑动摩擦系数很大,原材料容易提前进入疲劳;⑦滑道面贫油时会发生抱瓦的事故难以克服。第二代滚动体轴承,至今已经延用了一百四十多年的历程。滚动体结构支承技术其特征在于是:内套圈、滚子、保持器、外套圈相对组合成一套滚动体轴承。这种滚动支承技术,虽然起动很灵活,强于第一代滑动轴承。但是还存在着很多难以克服的支承技术难题。滚动体结构支承技术其特征在于是:(1)实体铜保持器在滚道中占用滚动体空间超过了12-22%以上的滚动体位置。因此,现有滚动体承重载荷的能力与如满装滚子就减少了三分之一的支撑能力;(2)抗侧面剪力冲击比较薄弱;(3)应力切换点负荷集中在几个滚子的上面;(4)滚动体通过应力区时,释放滚子冲击保持器与滚道面的跳动噪音非常大;(5)现有保持器兜孔表面粗糙度是无法磨光的,兜孔内壁容易 把滚动体表划伤;(6)滚动体表面油膜无法克服保持器兜孔刮伤;(7)刮痕的滚子会把滚道碾成裂痕;(8)保持架磨损的铁沫会滞留在滚道沟里,滚子容易产生轴向骚动,轴颈出现摆头;(9)实体铜保持器兜孔包容着滚子表面,容易把润滑油膜油刮光,摩擦热量散发不够顺畅;(10)实体铜保持器的兜孔,不能承受舜间急刹车倒转的拉扯,齿口容易被扯断,抱轴现象很难克服。现有滚动体轴承结构支承存在着很多难以克服的技术难题,有待科学家们,发明出新一代创新技术轴承去克服传统产品缺陷,延长创新技术轴承的工作寿命。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第一代滑动瓦轴承和第二代滚动体轴承,结构支承存在难以克服的技术难题。全球科学家们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努力,中国已经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破解了现有传统滚动体支承存在着技术难解的难题。
一种静音模糊调心滚子轴承,是采用了一种“H∞滑模控制理论和模糊理论”作为理论依据,重新组合了轴承结构支承技术的设计方案,取得了重大的技术成果。轴承外型尺寸是与现行的ISO国际通用滚动体轴承外型技术标准相同,统一接轨。是实用创新一种静音模糊调心滚子,轴承内部结构支承技术改变以后,能克服前两代传统轴承结构支撑存在难以克服的技术难题。
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静音模糊调心滚子轴承,包括内套圈、外套圈、一排单列球面滚子和弹簧保持架,在内套圈和外套圈的滚道沟中满装一列球面滚子,齿形弹簧保持架把球面滚子捆绑在内套圈的外圆滚道沟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守彬,未经王守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4920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