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快速接头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50002.4 | 申请日: | 2012-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063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郑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保电气(芜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1/14 | 分类号: | H02G1/14;H02G15/18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沈志海 |
地址: | 241008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线电缆连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连接电线的快速接头。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地貌多样化、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而电力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其安全性,可靠性至关重要。然而由于我国的电力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不得不大面积,大跨度的通过电力网调配电能,从而造成电力线路易受外力或自然灾害影响而断线,引发大面积停电等恶性事故。
目前国内基本采用接续管压接作业的方式处理断线事故。即将断线处两端打磨、修剪处理后由两端插入接续管,用专用液压钳压紧接续管固定插入的导线接头,从而修复线路且保持导线张力。对于绝缘导线,再用绝缘护套(一般为热缩或冷缩接头)包裹或绝缘胶布缠绕该部分,重新恢复导线外绝缘。
对于现有的接续作业手段,首先需要借助液压钳等工具,对于较粗的导线压接则需辅助的液压设备,对于线路检修造成很大不便,尤其对于偏远地区或者山区的短线事故,该问题尤为突出。其次,由于存在压接作业,整个恢复断线作业周期较长,且恢复后的线张力及通流情况完全取决于压接效果,由于虚压等造成的长期隐患很难立即发现。
其次,对于不同线径,不同材质,或是材质过渡、变径导线,必须一一对应不同型号的接续管使用。由于实际使用中,线路导线种类繁多,接续需求也是五花八门,这也导致终端用户不得不为每种线径,每种材质的导线,或者是可能出现的材质过渡接续或者变径接续等作业情况储备大量的接续管,成本极高,且库存管理繁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快速接头,以用于解决电力线路断线接续,或新架线路分支问题,旨在减轻线路巡检人员作业强度,降低作业风险,缩短作业时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快速接头,包括两端开口的纺锤形外壳,位于外壳内的弹簧,和位于外壳内且位于弹簧两端的金属颚。需要连接的断线分别从两端的开口处伸入纺锤形外壳内,金属颚在断线的推动下向纺锤形外壳中部移动,同时在断线的填充作用下张开,以便于断线通过金属颚与需要连接的断线相接触;同时金属颚在弹簧作用下并不会随着断线一直向纺锤形外壳中部移动,当两根断线纺锤形外壳内接触后,断线停止伸入,金属颚在弹簧作用下向纺锤形外壳两端移动,由于纺锤形外壳两端的内径较小,从而起到了挤压金属颚并紧固断线的作用。与传统的接续管压接作业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快速接头在整个使用过程中操作简单、快捷、省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快速接头,所述金属颚具有弹性,不受外力时能恢复至张开状态。金属颚具有张开的弹性,能够进一步提高断线通过金属颚的便捷性,有效降低金属颚阻挡造成断线分叉甚至难以伸入纺锤形外壳内的发生概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快速接头,还包括位于外壳内中部的止动块,所述弹簧位于止动块的两边。止动块的作用在于为接线时提供明确的导线到位提示,断线插入直至受到止动块阻挡时即完成作业;此外,止动块的作用还在于作为电流过渡通路。此外,止动块也有利于固定弹簧,并可避免出现用于连接的断线一根伸入过长而另一根伸入过短的情况,提高了接线作业的质量。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快速接头,还包括位于外壳内两端的引导帽。引导帽包裹插入的线头,与导线侧面形成面接触,再由引导帽顶端与接头中部的止动块形成面接触,保证可靠通流;此外,引导帽可避免断线在外壳内移动时产生分叉。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快速接头,还包括位于外壳两端开口处的漏斗形导引口。快速接头两端采用漏斗形的导引孔设计,使得断线处无需仔细束线,在插入的同时即帮助束线,防止线头分散。
综上所述,整个接线的过程为:绞线较散的断线通过导引口而被束集,然后首先进入纺锤形外壳内的引导帽内,引导帽束集着断线继续深入纺锤形外壳内,在后端弹簧作用下引导帽束集着断线破开并穿过金属颚,直至引导帽的端面接触到导电的止动块,断线停止伸入。弹簧的作用在于帮助金属颚归位,使得引导帽能破开并穿过金属颚,此外弹簧的作用还在于确保引导帽与止动块接触,防止引导帽通过金属颚时发生侧偏而与内壁接触。在断线停止伸入后,在线张力和弹簧双重作用下,金属颚向两端移动,从而卡合固定导线。
电流通过左端断线,左端断线侧面与左端引导帽内壁接触传导,再通过左端引导帽端面与导电止动块左端面接触传导,止动块与纺锤形金属外壳为一体结构,电流通过止动块和外壳传导至另右端引导帽的端面,然后通过右端引导帽内壁传导至右端断线,从而实现电流的通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保电气(芜湖)有限公司,未经合保电气(芜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500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