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斯特林循环的蓄热回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56900.0 | 申请日: | 2012-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530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王辉涛;王华;葛众;冷婷婷;黄竣伟;陈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40/06 | 分类号: | F25B40/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斯特林 循环 蓄热 回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斯特林循环的蓄热回热器,是中低温热能、太阳能集生物质热能高效利用新技术,属于能源与环境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斯特林循环由两个定温度过程(定温压缩及定温膨胀)和两个定容过程(定容吸热及定容放热)组成,理论上斯特林循环的热效率等于同温度条件下的卡诺循环的热效率,斯特林循环便因其为可以实现的效率最高的热力(包含制冷)循环而备受关注。此外,斯特林循环发动机的驱动热源可为中低温余热、太阳能热能、生物质热能、垃圾焚烧热能等多种低品位热能, 斯特林热机技术无疑是很重要的新能源技术。在斯特林循环中,气体工质的定容吸热及定容放热两大过程均是在回热器中进行的,不需要外热源(或冷源),故若没有回热器或回热器的效能较低,斯特林循环的热效率将极大地降低,因此回热器在斯特林循环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改善和提高回热器的蓄热性能、放热性能对提高斯特林循环的效率至关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斯特林循环的蓄热回热器,以克服斯特林循环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按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斯特林循环的蓄热回热器,包括金属蓄热球2、蓄热回热器3;金属蓄热球2安装在蓄热回热器3内设有的金属蓄热球安装框架1上。
所述金属蓄热球2包括蓄热介质4、针形助片5、金属球外表面6;蓄热介质4安装在金属蓄热球2内,针形助片5安装在金属蓄热球2的金属球外表面6上,以强化球外表与斯特林机气体工质间的对流换热。蓄热回热器3内安装有多排金属蓄热球安装框架1,金属蓄热球安装框架1上安设有多个金属蓄热球2,当金属蓄热球2内蓄热介质4在运行温度内发生相变时,蓄热回热器3具有很大的蓄热容量、相对较小的体积尺寸。所述蓄热介质4为水、金属锡、石蜡、乙醇、甲醇、氨、氨水溶液、有机介质、有机介质混合物、甲醇、甲醇水溶液、乙二醇、乙二醇水溶液、电解质稀溶液的任一种或几种的任意混合物。
一种用于斯特林循环的蓄热回热器的工作原理为:对于热—功转换的斯特林热机,在定容放热过程中,从膨胀气缸出来的高温气体流入蓄热回热器3中,通过与金属球外表面6及针形助片5的对流换热将热量蓄存在金属蓄热球2内,同时也将高温气体由热端温度TH冷却到冷端温度TL;在定容吸热过程中,从压缩缸来的低温气体流入蓄热回热器3中,蓄存在金属蓄热球2内的热量通过金属球外表面6及针形助片5的对流换热传递给气体工质,将气体工质由冷端温度TL预热到热端温度TH;对于斯特林制冷机,在定容吸热过程中,从膨胀气缸来的低温气体流入蓄热回热器3中,低温气体通过金属球外表面6及针形助片5的对流换热将冷量蓄存在金属蓄热球2里,气体工质也由冷端温度TL预热到热端温度TH;在定容放热过程中,从压缩缸来的高温气体流入蓄热回热器3中,气体工质通过金属球外表面6及针形助片5的对流换热由热端温度TH冷却到冷端温度TL。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能显著提高斯特林循环回热器的效能,从而提高斯特林循环的效率;
2、能实现斯特林循环回热器蓄热球的规格化、标准化,从而实现斯特林循环回热器生产的标准化、模块化,简化回热器加工工序,缩短加工安装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金属蓄热球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为:1:金属蓄热球安装框架、2:金属蓄热球、3:蓄热回热器、4:蓄热介质、5:针形助片、6:金属球外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不限于所述范围。
实施例1:一种用于斯特林循环的蓄热回热器,斯特林发动机工作于400℃的热源和35℃的冷却水之间,其输出功率为50kw,金属蓄热球的内径为100mm。
如图1-2所示,一种用于斯特林循环的蓄热回热器,包括金属蓄热球2、蓄热回热器3;金属蓄热球2安装在蓄热回热器3内设有的金属蓄热球安装框架1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569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