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同轴双联线绕电位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58008.6 | 申请日: | 2012-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053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张静;孟雪泳;刘江鹏;侯颖超;孙小侠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宏星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C10/32 | 分类号: | H01C10/32;H01C1/14;H01C1/04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刘崇义 |
地址: | 710065 陕西省西安市***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同轴 双联线绕 电位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位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同轴双联线绕电位器。
背景技术
线绕电位器是由绕在骨架上的电阻丝线圈和沿电位器移动的滑臂以及其上的电刷组成,骨架截面应处处相等,由材料和截面均匀的电阻丝等节距绕制而成。
目前,传统线绕电位器具有高精度、稳定性好、温度系数小,接触可靠等优点,并且耐高温,功率负荷能力强。但是,传统线绕电位器的缺点是阻值范围不够宽、高频性能差、分辨力不高,而且高阻值的线绕电位器易断线、体积较大、使用寿命短,售价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同轴双联线绕电位器。该电位器具有旋转寿命长、线性精度高、温度系数小的特点,且其生产成本低,便于推广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同轴双联线绕电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伸入到外壳内的转轴,所述外壳内设置有绕组托架一和绕组托架二,所述绕组托架一位于绕组托架二的左侧,所述绕组托架一上设置有骨架一,所述骨架一上缠绕有绕组一,所述绕组托架二上设置有骨架二,所述骨架二上缠绕有绕组二;所述绕组一上设置有位于绕组一一端的引出线一、位于绕组一另一端的引出线二和从绕组一中心抽头引出的引出线三,所述引出线一、引出线二和引出线三分别穿入外壳上对应的接线柱一、接线柱二和接线柱三,所述转轴靠近绕组托架一的部位设置有绝缘衬套一,所述绝缘衬套一上设置有导电环一,所述导电环一上焊接有接触簧片一,所述接触簧片一上焊接有用于与绕组一工作面相接触的触点一,所述绕组托架一上粘结有螺钉一,所述螺钉一的表面焊接有与导电环一连接的集流丝一,所述螺钉一的侧面焊有引出线四,所述引出线四穿入外壳上的接线柱四;所述绕组二上设置有位于绕组二一端的引出线五、位于绕组二另一端的引出线六和从绕组二的中心抽头引出的引出线七,所述引出线五、引出线六和引出线七分别穿入外壳上对应的接线柱五、接线柱六和接线柱七,所述转轴靠近绕组托架二的部位设置有绝缘衬套二,所述绝缘衬套二上设置有导电环二,所述导电环二上焊接有接触簧片二,所述接触簧片二上焊接有用于与绕组二工作面相接触的触点二,所述绕组托架二上粘结有螺钉二,所述螺钉二的表面焊接有与导电环二连接的集流丝二,所述螺钉二的侧面焊有引出线八,所述引出线八穿入外壳上的接线柱八。
上述的一种同轴双联线绕电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设置有套在转轴上的轴承一和轴承二。
上述的一种同轴双联线绕电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上且位于轴承二的右侧安装有轴套。
上述的一种同轴双联线绕电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左端设置有端盖,所述转轴的左端安装有指示盘,所述端盖上设置有用于观测指示盘的透明片。
上述的一种同轴双联线绕电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上且位于绝缘衬套一的两端均套有卡圈一,所述转轴上且位于绝缘衬套二的两端均套有卡圈二。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合理,易于安装。
2、本实用新型采用同轴双联结构,每联均有四个引出线,比传统电位器多一个中心抽头引出端,该引出端位于有效电行程的中点,提高了线性精度。
3、本实用新型的内部装有指示盘,可透过端盖上的透明片看到产品所处的角度位置。
4、本实用新型的实现成本低,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合理,工作可靠性高,具有旋转寿命长、线性精度高、温度系数小的特点,且其生产成本低,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绕组一(绕组二)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转轴; 2—轴套; 3—轴承二;
4—导电环二; 5—绕组二; 6—卡圈二;
7—轴承一; 8—绝缘衬套一;9—绕组一;
10—端盖; 11—导电环一; 12—透明片;
13—卡圈一; 14—指示盘; 15—集流丝一;
16—接触簧片一;17—螺钉一; 18—触点一;
19—引出线四; 20—接线柱四; 21—绕组托架一;
22—接触簧片二;23—螺钉二; 24—触点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宏星电器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陕西宏星电器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5800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