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后雨刷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58596.3 | 申请日: | 2012-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236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肖育林;刘倩;袁巍;杭飞;赵勇;李万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S1/32 | 分类号: | B60S1/32;B60S1/34;B60S1/4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谭佐晞;严志军 |
地址: | 201203 中国上海市张***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雨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后雨刷器。
背景技术
在两厢车上,在后窗普遍使用无骨雨刷。然而,现有的后雨刷器产品通常具有多个零件。通常的后雨刷器如专利文件1(申请号200920186489.0)的技术所述,通常由刮杆、作为刮片的整体弹性钢条、与整体弹性钢条嵌合的胶条和防浮翼连体件以及卡扣连接件组成。
另外,又如图1的技术所示,改进后的后雨刷器由刮杆11、刮片12以及将该两者连接的卡簧13构成。
由此可见,现有的后雨刷器存在产品结构复杂,零件数量较多的缺陷。
而且,由于接头外露,使得装配后的后雨刷器外观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雨刷器,其装配方便,安装尺寸小,零件数较少,且外形美观。
本实用新型的后雨刷器包括:具有第一卡合部的刮片以及具有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的第二卡合部的刮杆。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后雨刷器包括:具有第一卡合部的刮片以及具有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的第二卡合部的刮杆,因此由于将卡合部件与所述刮片和刮杆集成,故可减少零件数。
另外,所述刮片上的所述第一卡合部是凸出部,所述刮杆上的所述第二卡合部是与所述凸出部匹配的凹部。
另外,所述刮杆上的所述第二卡合部是集成在所述凹部中的集成卡簧。
另外,所述刮杆上的所述第二卡合部的两侧内壁分别设有开口朝向刮片的C形卡槽以及安装孔,所述刮片上的所述第一卡合部的两侧设有与所述C形卡槽以及所述安装孔卡合的凸台。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所述刮片上的所述第一卡合部是凸出部,所述刮杆上的所述第二卡合部是与所述凸出部匹配的凹部,所述刮杆上的所述第二卡合部的内壁设有开口朝向所述刮片的C形卡槽,所述刮片上的所述第一卡合部的两侧设有与所述C形卡槽卡合的凸台,因此无骨雨刮具备拆卸简单,运行可靠的优点。
而且,由于将卡簧集成于刮杆内部,总成高度降低,更加美观,同时减少风阻。
另外,所述C形卡槽的开口处形成卡角,在凸台卡入时卡角弹开,当凸台卡到位时卡角恢复原状抱住凸台。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所述C形卡槽的开口处形成卡角,在凸台卡入时卡角弹开,当凸台卡到位时卡角恢复原状抱住凸台,因此第一卡合部不会自由脱出。
另外,在所述C形卡槽的两边分别设有一对U型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后雨刷器的主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后雨刷器的主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后雨刷器的内部结构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后雨刷器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后雨刷器的安装后的局部剖视图。
(符号说明)
1 刮片
2 刮杆
3 集成卡簧
4 C形卡槽
5 凸台
6 卡角
7 安装孔
8 第一卡合部
9 第二卡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以下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的一例,不应被解释为对本实施方式保护范围的限定。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后雨刷器的主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后雨刷器包括:具有第一卡合部8的刮片1以及具有与第一卡合部8卡合的第二卡合部9的刮杆2。
如图2所示,刮片1上的第一卡合部8是凸出部,刮杆2上的第二卡合部9是与凸出部匹配的凹部。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后雨刷器的内部结构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如图3所示,刮杆2上的第二卡合部9是集成在凹部中的集成卡簧3。
如图3所示,刮杆2上的第二卡合部9的两侧内壁分别设有开口朝向刮片1的C形卡槽4以及安装孔7,刮片1上的第一卡合部8的两侧设有与C形卡槽4以及安装孔7卡合的凸台5。
而且,刮片1采用尼龙加增强玻璃纤维材料(高强度,高耐磨,耐高温性)注塑成型。
而且,刮杆2塑料刮臂采用PBT增强玻璃纤维材料(耐高温,高耐候,高强度) 注塑成型。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后雨刷器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如图4所示,C形卡槽4的开口处形成卡角6、6,在凸台5卡入时卡角弹开,当凸台5卡到位时卡角6、6恢复原状抱住凸台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5859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