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电控液力独立轴端驱动系统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69775.7 | 申请日: | 2012-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476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吴亚利;吴凯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亚利 |
主分类号: | B60W30/182 | 分类号: | B60W30/182 |
代理公司: | 山西五维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4105 | 代理人: | 张志祥 |
地址: | 036800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电控液力独 立轴 驱动 系统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驱动系统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汽车电控液力独立轴端驱动系统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驱动系统通常采用内燃发动机经变速箱及分动装置将动力传至车轮,但是传统的分动装置,在转弯、经过复杂道路段时,容易产生侧滑,此外,转弯所需要空间较大;车轮的驱动力无法单独控制。用于控制汽车电控液力独立轴端驱动系统轴端马达的装置是一个新的课题,而控制轴端马达使之协调配合运动则为整车控制装置的核心内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适于汽车电控液力独立轴端驱动系统的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汽车电控液力独立轴端驱动系统控制装置,包括驾驶室控制面板、微处理器、总电控流量阀控制端、相电控换向阀控制端、支路流量阀控制端;其特征是:还包括码盘、传感器;所述码盘位于轴端马达端盖一侧与转子同轴,形状为圆形薄片,包括基准码盘和普通码盘,其中基准码盘安装在左后轮轴端马达内,普通码盘分别安装在左前轮轴端马达、右后轮轴端马达、右前轮轴端马达内;基准码盘上由外向内开有不同的孔,该孔位于与码盘圆心同心的圆上,最外边一圈等距离设置若干小圆孔称为转角信号孔,由转角信号孔至码盘圆心依次开设有轮速差检测孔、测速孔、A相电控阀控制信号孔、C相电控阀控制信号孔和B相电控阀控制信号孔;所述轮速差检测孔为一段圆弧形长孔;A相、C相和B相电控阀控制信号孔也为一段圆弧形长孔,且每相长孔两端分别与另两相一端同处于一条径线上;所述测速孔为一单独圆孔,其位于轮速差检测孔与A相电控阀控制信号孔并列段之间;
所述普通码盘与基准码盘类似,区别在于普通码盘上转角信号孔所在圆周与A相电控阀控制信号孔所在圆周之间开设有一圈等距离分布的圆形孔,称为计数孔;
所述传感器包括A相传感器、B相传感器、C相传感器、H转角信号传感器、G测速差传感器、F测速传感器和G1计数传感器;
所述微处理器包括运动模式处理器、低速模式处理器、高速模式处理器、加减档模式处理器、防侧滑和制动模式处理器、极限转弯模式处理器、摆动模式处理器;
所述A相传感器、B相传感器、C相传感器和H时钟信号传感器通过线路分别与低速模式处理器、高速模式处理器、加减档模式处理器、防侧滑和制动模式处理器、极限转弯模式处理器、摆动模式处理器连接;
G测速差传感器和G1计数传感器与防侧滑模式处理器连接;
F测速传感器分别与低速模式处理器、高速模式处理器和加减档模式处理器连接;
所述驾驶室控制面板与运动选择模式处理器、加减档模式处理器、极限转弯模式处理器、摆动模式处理器连接;
所述处理器通过导线经信号放大模块分别与总电控流量阀控制端、相电控换向阀控制端和支路流量阀控制端连接;
所述总电控流量阀控制端与总电控流量阀连接;所述相电控换向阀控制端包括A相、B相和C相电控换向阀控制端,各相控制端分别与相应相的电控换向阀连接;
所述电控换向阀,其特点是:包括阀座、阀芯、阀芯驱动机构;所述阀座为矩形筒状,其两端设有端盖,端盖中部开设有圆孔,在圆孔内壁上沿圆孔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垂直于阀座底面的驱动注油孔;该驱动注油孔与油路连通;所述圆孔与油路连通,油路上设置电磁阀;以阀座中部为界,两端筒壁上沿长度方向等距离各开设有三个进出油孔;所述阀芯由两根与阀座内腔配套的棱柱组成,在棱柱上开设有U型孔,即两只相互连通的盲孔,该两只盲孔孔距与筒壁上的进出油孔孔距相等;两只阀芯相对端设置有台阶,相对端之间加装有压缩弹簧;两只阀芯的外端设置有小圆柱并与端盖中部的圆孔间隙配合;所述阀芯驱动机构包括阀芯外侧端部的圆柱、端盖上的圆孔、与端盖连接的供油管、驱动注油孔和电磁阀。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与车轮同步的码盘和安装在车体上的传感器采集车轮信息,精确度较高;
2、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运动选择模式可实现汽车停车状态下,原地摆动后轮;
3、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油缸的给油角度,轻易实现缓速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基准码盘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普通码盘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左后轮控制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左前轮、右前轮、右后轮控制原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换向阀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亚利,未经吴亚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6977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