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便于插装衔铁部分的电磁继电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74698.4 | 申请日: | 2012-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394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蔡文智;谭忠华;刘金枪;王其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50/18 | 分类号: | H01H50/18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连耀忠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于 衔铁 部分 电磁 继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便于插装衔铁部分以适宜于自动装配的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电磁继电器,如图1所示,通常包括有磁路部分1'和底座2',磁路部分1'安装在底座2'上,磁路部分1'则通常包括有线圈11'、轭铁12'和衔铁部分13',装配时,磁路部分1'作为一个整体一起装入底座2',依靠轭铁12'定位在底座2'的定位槽上,然后插入转轴14',使得衔铁部分13'可以依靠其中心的转轴14'定位在底座2'的轴孔上转动。
该种结构存在着如下不足:在未插入转轴14'时,虽然磁路部分的轭铁12'和线圈11'相互插装后可以固连在一起,但是衔铁部分13'与磁路部分的其他组件之间是没有固定连接的,即,未插入转轴14'时衔铁部分的位置是不固定的,这便给装配,尤其是自动化装配带来很大困难,因为衔铁部分13'位置的不固定,在磁路部分作为一个整体装入底座的过程中,要将转轴14'先穿过底座2'上一侧边的轴孔,然后准确地插入衔铁部分13'的轴孔中,再准确地从底座2'另一侧边的轴孔中穿出,其难度很大,根本无法实现自动化装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便于插装衔铁部分的电磁继电器,使衔铁部分的转轴能够很容易地从底座的轴孔中穿到衔铁部分的轴孔中,从而将衔铁部分依靠其中心的转轴定位在底座的轴孔上,以实现自动化装配;同时还能有效地避免衔铁部分围绕转轴转动时衔铁部分与底座上的支撑部相摩擦。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插装衔铁部分的电磁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和底座;磁路部分安装在底座上;磁路部分包括衔铁部分、线圈和轭铁,其中,衔铁部分通过一转轴安装在底座上;衔铁部分设有适配于所述转轴的第一轴孔,该第一轴孔穿透衔铁部分的两个相对的侧面;底座上设有两个相对的支撑部,两支撑部分别设有一适配于所述转轴的第二轴孔;衔铁部分配合在底座的两个支撑部之间,并通过所述转轴与第一轴孔、第二轴孔的配合而定位在底座上;在所述衔铁部分的两个相对的侧面分别向外凸伸有一凸台,在底座的两支撑部所相对的内侧面分别设有一能够用来托顶所述凸台的托槽,以利用所述凸台与所述托槽的配合来将所述转轴装入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中。
进一步的,所述衔铁部分的第一轴孔的两端还设为向外渐次扩大的喇叭口结构,当所述衔铁部分的凸台配合在所述底座的托槽的槽底时,所述衔铁部分的第一轴孔的喇叭口结构与所述底座的第二轴孔相对应,且所述第一轴孔的中心线相对于所述第二轴孔的中心线更加靠近槽底。
所述托槽为U型槽结构。
所述衔铁部分的两凸台分别处在第一轴孔的两端头位置。
所述支撑部与底座为一体式结构。
所述支撑部为单独的零件,所述支撑部固定在底座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插装衔铁部分的电磁继电器,是在底座上的支撑部上设有U型托槽和第二轴孔,衔铁部分上设有凸起的凸台和第一轴孔,在衔铁部分装入底座上的支撑部时,到了预设的位置时,底座上的支撑部的U型托槽能够托住衔铁部分上凸起的凸台,从而对衔铁部分起到定位作用,此时,衔铁部分的第一轴孔的喇叭口结构与所述底座上的支撑部的第二轴孔相对应,同时,底座上的支撑部上的第二轴孔与衔铁部分上的第一轴孔的中心线不在一条直线上,是设计成衔铁部分的第一轴孔的中心线相对于所述第二轴孔的中心线更加靠近槽底;当转轴插进底座上的支撑部的第二轴孔时,由于衔铁部分的第一轴孔的喇叭口结构与所述底座上的支撑部的第二轴孔相对应,因此,转轴的前端会通过一侧支撑部的第二轴孔顶到衔铁部分的第一轴孔的喇叭口结构,喇叭口结构相当于导正锥孔,利用喇叭口结构的斜面,可以将衔铁部分逐渐向托槽的槽口方向顶,直到衔铁部分的第一轴孔的中心线与底座上的支撑部的第二轴孔的中心线相重合,这样,转轴的前端就穿出衔铁部分的第一轴孔而配合到另一侧支撑部的第二轴孔中;转轴完全装配到位后,此时,衔铁部分的第一轴孔中心线与底座的第二轴孔中心线完全重合,并且,此时衔铁部分的凸台已经离开底座的U型托槽的槽底,两者不再有相互接触,从而确保衔铁部分可以绕着转轴自由的转动而不与底座部分相摩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7469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