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钢板桩对接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75173.2 | 申请日: | 2012-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899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武向东;吴中鑫;吴俊明;汪琳;柯晓禹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二航路桥特种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08 | 分类号: | E02D5/08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俞鸿 |
地址: | 430071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板 对接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工程及水利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钢板桩竖向对接的钢板桩对接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在钢板桩在越来越多的工程中广泛使用。由于钢板桩长度限制或者施工现场净空限制,通常需要采用多个较短的钢板桩竖向对接形成满足要求的较长的钢板桩,目前基本均采用焊接的形式进行钢板桩竖向对接。然而当钢板桩桩长较长需要多次对接时,钢板桩整体垂直度不能有效保证。同时,焊接量大,需要大型起重设备配合,由于工作面受限造成施工工效非常低,导致经济投入成倍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钢板桩对接机构。该对接机构采用螺栓式拼装连接,有效提高施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钢板桩对接机构,第一钢板桩和第二钢板桩的端部紧密贴合,第一钢板桩和第二钢板桩贴合处的正面和背面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钢板桩和第二钢板桩通过固定螺栓分别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在固定螺栓的作用下紧密贴合于第一钢板桩和第二钢板桩的贴合处,使得第一钢板桩和第二钢板桩有效对接。
所述的第一钢板桩和第二钢板桩的端部分别设置有与固定螺栓相配合的钢板桩螺纹孔。
所述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上分别设置有与固定螺栓相配合的连接板螺纹孔。
所述的钢板桩螺纹孔与所述的连接板螺纹孔相对应配合。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作方便,使用工程无特殊工艺,便于检查操 作,结构安全有保障。相较于以往施工多采用的焊接连接方式,本实用新型采用螺栓与连接板配合的方式对钢板桩进行对接,螺栓连接相较于焊接连接疲劳强度大,应力小且有利于钢板桩的周转,更能保证钢板桩整体垂直度,同时可以减少工效。
附图说明
图1是钢板桩对接机构的俯视图
图2是钢板桩对接机构的主视图
其中,11-第一钢板桩,12-第二钢板桩,13-钢板桩螺纹孔,21-第一连接板,22-第二连接板,23-连接板螺纹孔,3-固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的一种钢板桩对接机构,第一钢板桩11和第二钢板桩12的端部紧密贴合,第一钢板桩11和第二钢板桩12贴合处的正面和背面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板21和第二连接板22,第一钢板桩11和第二钢板桩12通过固定螺栓3分别与第一连接板21和第二连接板22固定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钢板桩11和第二钢板桩12的端部分别设置有与固定螺栓3相配合的钢板桩螺纹孔13。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连接板21和第二连接板22上分别设置有与固定螺栓3相配合的连接板螺纹孔23。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钢板桩螺纹孔13与所述的连接板螺纹孔23相对应配合。
施工时,预先在第一钢板桩11和第二钢板桩12的端部加钻钢板桩螺纹孔13。在第二钢板桩12到位后,提升第一钢板桩11到指定位置,微调空间位置,保证第一钢板桩11和第二钢板桩12的端部紧密贴合,将设置有连接板螺纹孔23的第一连接板21和第二连接板22分别置于第一钢板桩11和第二钢板桩12贴合处的正面和背面,保证钢板桩螺纹孔13和连接板螺纹孔23一一对应,将固定螺栓3穿过钢板桩螺纹孔13和连接板螺纹孔 23,拧紧固定螺栓3将钢板桩和连接板固定,完成钢板桩对接。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二航路桥特种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武汉二航路桥特种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751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控制器
- 下一篇:使用设备,控制方法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