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卧式裁纱机的全闭环伺服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85648.6 | 申请日: | 2012-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805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吴新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市和迅亿阳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H35/06 | 分类号: | B65H35/06;G05B19/05 |
代理公司: | 江苏英特东华律师事务所 32229 | 代理人: | 邵鋆 |
地址: | 214072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卧式 裁纱机 闭环 伺服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裁纱机控制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卧式裁纱机的全闭环伺服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橡胶在其他产业上的大量使用,轮胎行业作为其附属的产业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于轮胎行业生产设备的要求提高。裁纱机作为轮胎行业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为了后期的制作提供材料的,若在前期的材料提供的都不能满足要求,后续的生产必然会导致质量的不良,所以,裁纱机新设备的研发是必然的趋势。
目前,公知的轮胎行业大多使用的裁纱机是立式结构,采用的是大直径的转筒和机械式的定长判断,所以,在使用的时候,在操作人员将裁断的帘纱拿下时容易发生裁切片发生偏移,导致裁切出来的材料发生大小头的现象,这在轮胎制作中是不被容许的,因为在轮胎的使用上存在动平衡不好的隐患,而且在宽度调整中存在不可确定性。又因为是采用机械调整的,所以在确定长度的时候,需要在每次调整后测量并修正,这就增加了人工劳动强度,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不足,提供一种卧式裁纱机的全闭环伺服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卧式裁纱机的全闭环伺服控制系统,包含有人机界面、控制器PLC、第一供料变频器、第二供料变频器储料变频器、定位伺服器、裁刀移动变频器、传送变频器、收料变频器以及电动执行元件、检测元件,其特征是:设有第一供料变频器、第二供料变频器分别控制连接第一供料电机和第二供料电机再带动相应的执行机构;储料变频器控制连接储料电机再带动相应的执行机构;定位伺服器控制连接伺服电机再带动相应的执行机构;裁刀移动变频器控制连接裁刀移动电机再带动相应的执行机构;传送变频器控制连接传送电机再带动相应的执行机构;收料变频器控制连接收料电机再带动相应的执行机构。上述的各元件依次通讯连接,再与控制器PLC通讯连接,与人机界面通讯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电动执行元件、检测元件设有点动按钮、正转按钮、前进按钮、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的定位伺服器还通讯连接有外部检测编码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的是伺服位置全闭环精确定位控制系统,物料是在一个平台上移动的,所以不存在动平衡不好的隐患,而且在宽度调整中不存在不可确定性,而且是通过控制器PLC自动控制的,所以只需要在人际界面上设置裁切的参数,就可以直接使用,不用重复的测量并修正的工作,节省了人工的劳动程度。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原来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图1来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及其工作原理。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产品采用全套汇川的自动控制产品。
本实用新型的物料移动的顺序如下:第一供料变频器1---第二供料变频器2--储料变频器3---定位伺服4---裁刀移动变频器5---传送变频器6---收料变频器7。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电动执行元件8和检测元件9设有点动按钮、正转按钮、前进按钮和传感器。
1)供料实施部分
首先,物料通过人工放置的方式放置到第一供料电机13和第二供料电机14驱动的执行机构上。操作人员操作供料单元处于手动模式,按下点动按钮信号,控制器PLC11接收到信号,同时输出信号控制第一供料变频器1和第二供料变频器2运行。然后,操作人员牵动物料穿过各个辅助的转棍,通过储料架后,操作人员将供料架的模式切换到自动模式,操作人员将储料架的工作模式切换到手动模式,按下正转按钮,控制器PLC11会接受到信号并按照规定输出信号控制储料变频器3运行,储料变频器3驱动储料电机15按照输出信号运行,储料电机15带动储料机构移动。最后,操作人员将物料放置到传送带上,将储料单元的工作模式切换到自动模式。这时,系统的供料部分已经完成。
2)定长切割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市和迅亿阳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市和迅亿阳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8564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