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变压器大电流套管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86019.5 | 申请日: | 2012-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965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虞育号;汪新泉;左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智达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27/29 | 分类号: | H01F27/29;H01F27/32;H01F2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蒋家华 |
地址: | 210028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变压器 电流 套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变压器大电流套管。
背景技术
变压器行业大电流套管目前普遍采用电容式结构,比如油纸电容式,环氧浸渍式等,都是在外径很大的导体上增加电容绝缘层,此类套管外部尺寸及自身重量都较大,安装及维护极为不便,另外,电容式结构大电流套管,导体散热差,温升问题比较严重,导体产生的热量不能快速散发,容易引起过热,导致内部过压、主绝缘热老化等问题,影响产品正常运行。另一方面,由于集肤效应的影响,电流越高,选用导体的直径也越大,即使采用管材,当电流达到一定值时,生产制造较大尺寸的型材也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限制套管电流等级提升的瓶颈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变压器大电流套管,克服了现有技术重量大、导体散热差、温升高、工作效率低、制作困难、成本高等缺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变压器大电流套管,包括导体结构和绝缘,所述导体结构从上到下依次包括气中接线端子、中心导体和油中接线端子,所述绝缘设在中心导体外围,所述中心导体包括两根以上等长的金属棒或金属管,以及固连在金属棒或金属管两端的金属板。
上述新型变压器大电流套管导中心导体包括两根以上的金属棒或金属管,增加了导电面积、提高了导电效率,且有利于散热、制作方便。固连可采用焊接等方式。
为了方便制作、搬运,提高导电效率,所述金属棒或金属管为六根以上。
为了提高中心导体导电的均匀性,所述金属棒或金属管呈环状排列。
上述环状包括圆环、椭圆环等平滑过渡的曲线,这样有效地避免了集肤效应,优选为圆环状。
为了方便制作,且能保证中心导体的导电率,所述金属棒或金属管有八根。
为了便于使用,所述绝缘从上到下依次包括气中瓷套管和油中瓷套管,绝缘还包括设在气中瓷套和油中瓷套与中心导体之间的绝缘油层,安装法兰内周和中心导体外周之间设有屏蔽罩,所述气中接线端子上设有放气塞。屏蔽罩的设置有利于改善场强的分布,避免局部放电。
上述绝缘油层为内绝缘,气中瓷套管和油中瓷套管为外绝缘,优选为纯瓷结构,
所述新型变压器大电流套管也可采用环氧树脂浸纸电容式套管,所述中心导体外围设有绝缘筒。环氧树脂浸纸电容式套管外绝缘也可采用上述瓷套管结构。外绝缘也可采用其他形式。
为了使用方便、降低成本,同时保证绝缘效果,所述绝缘筒由纸层和铝箔层通过环氧浸渍浇注而成。
为了节约材料、减轻重量,所述中心导体包括两根以上等长的金属管。
为了保证金属管的导电效果,所述金属管的壁厚为8-15mm。
中心导体可采用铝、铜等金属制备。金属棒为实心结构,金属管为中空结构。
本新型变压器大电流套管具有温升低、无局放、低介损、免维护和安装方便、外形美观等诸多特点,必将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具体如下:独特的中心导体结构设计,对于大幅提高产品载流能力,及设计制造更大电流等级的产品提供了有效依据,并大大将低了产品重量,提高了安全性;套管导体内部空腔及油隙的存在,便于运行中散热,对于降低温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保证产品长期稳定可靠运行;该导体结构设计适用于纯瓷结构、环氧浸纸结构等多种套管结构载流导体设计;该中心导体结构同样适用于其他需要高载流导体的结构设计的产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导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A-A向放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纯瓷套管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干式环氧树脂浸纸电容式套管。
图5为图4A-A向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但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的导体结构为:将八根等长铝管1均匀圆环状排列,并与位于铝管1两端的铝板2焊接得中心导体9,中心导体9一端焊接气中接线端子3,另一端铝焊接油中接线端子4,气中接线端子3上设有放气塞便于排除套管内部空气,使内腔油隙充满变压器油。
此种结构设计,可以在有限空间内大幅提高载流面积,大大降低集肤效应的影响,能有效解决导体制造对产品尺寸的限制,使设计制造更大电流等级的产品成为可能,内部空腔及油隙的存在可保证运行中能有效散热,降低产品温升,且各个导体铝管处于等电位,电场相对比较均匀,对于内部放电影响非常小。此种结构同样适用于铜质导体设计,但是大电流等级下,导体重量较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智达电气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智达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8601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