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伞中棒改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90577.9 | 申请日: | 2012-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415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2 |
发明(设计)人: | 赵兴红;谢储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雨中鸟(福建)户外用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5B19/04 | 分类号: | A45B19/04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文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5 | 代理人: | 卢清华 |
地址: | 3622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伞中棒 改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生活用品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伞中棒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需要自动开收的伞具来说,其伞中棒由于需要进行伸缩状态的切换,一般包括有外管、中管和内管,该外管、中管和内管可伸缩套接相连,在外管、中管和内管之间三者充分撑开之后,还需要借助位于伞中棒上弹性凸粒的定位,方能使的外管、中管和内管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能被稳定住,而当要收伞时,该弹性凸粒会被下巢对抵触从而使得中管和内管又可以收纳在外管内。
目前,上述弹性凸粒一般是采用S接弓的结构来实现,如图1所示,该S接弓3具有上凸粒31、下凸粒32以及连接在上凸粒31和下凸粒32之间的连接杆33,该S接弓3可容设在内塞的凹槽中,并且该S接弓3的上凸粒31下方与凹槽之间设置有小弹簧34,从而利用该小弹簧34的弹性而使得上凸粒31可以起到限位外管、中管和内管的作用。
但是,上述S接弓3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S接弓3和内塞供应商生产的数据以及形状差异,仍至少存在如下缺陷:
一、死弓,即S接弓3根本跳不起来,或者当S接弓3充分跳出来后根本弯不下去;
二、S接弓3弹跳不正而造成伞架难收,以及伞中棒收缩不顺畅等弊端。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针对现有技术伞中棒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 遂有本案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伞中棒改良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伞中棒容易出现死弓或者因为弹跳不正等原因而使得伞中棒收缩不顺畅的问题。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伞中棒改良结构,包括内塞以及弹性凸粒;其中,该内塞具有呈左右对称状的凹槽,该弹性凸粒具有本体、凸点以及小弹簧,该凸点形成在本体上方的中部,该小弹簧上端抵靠在本体下方,下端则抵靠在内塞的凹槽中。
进一步,该本体下方还形成有凸台,该小弹簧上端套设在凸台上而与本体下方相抵触。
进一步,该凸台位于本体下方的中部。
进一步,该本体与凸点一体成型。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伞中棒改良结构,该弹性凸粒的凸点位于本体上方的中部,该内塞也具有呈左右对称状的凹槽,如此该凸点能自行实现左右平衡,该小弹簧则起到向外推动本体,而使得凸点可以起到对外管、中管和内管限位的作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杜绝了死弓和弹跳不正,从而让伞中棒能收缩顺畅,并且还节省了用料,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S接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涉及伞中棒改良结构中内塞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涉及伞中棒改良结构中弹性凸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内塞 1 凹槽 11
弹性凸粒 2 本体 21
凸台 211 凸点 22
小弹簧 23 S接弓 3
上凸粒 31 下凸粒 32
连接杆 33 小弹簧 3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伞中棒改良结构,包括内塞1以及弹性凸粒2;如图2所示,该内塞1具有呈左右对称状的凹槽11,该弹性凸粒2则具有本体21、凸点22以及小弹簧23,该凸点22形成在本体21上方的中部,该小弹簧23上端抵靠在本体21下方,下端则抵靠在内塞1的凹槽11中,该小弹簧23具体位于内塞1凹槽11的中部。
为了让小弹簧23与本体21之间能具有较为平稳的力量传递,该本体21下方还形成有凸台211,该小弹簧23上端套设在凸台211上而与本体21下方相抵触。优选的,该凸台211位于本体21下方的中部。在本实施例中,该本体21与凸点22一体成型。
这样,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伞中棒改良结构,该弹性凸粒2的凸点22位于本体21上方的中部,该内塞1也具有呈左右对称状的凹槽11,如此该凸点22能自行实现左右平衡,该小弹簧23则起到向外推动本体21,而使得凸点22可以起到对外管、中管和内管限位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雨中鸟(福建)户外用品有限公司,未经雨中鸟(福建)户外用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9057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低烟无卤阻燃聚乙烯专用料
- 下一篇:基于膜分离原理的制氮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