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人造金刚石石墨管式加热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91657.6 | 申请日: | 2012-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336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15 |
发明(设计)人: | 洪金坤;洪金权;崔荣华;李德成;邵红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蓝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3/06 | 分类号: | B01J3/06 |
代理公司: | 绍兴市越兴专利事务所 33220 | 代理人: | 蒋卫东 |
地址: | 31202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造 金刚石 石墨 加热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装置,具体涉及一种人造金刚石石墨管式加热结构,属于人造金刚石加热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人造金刚石合成柱的加热结构主要由两种:一种是采用石墨条加热,然而,由于石墨条的发热面积小,加热速度慢,造成生产效率较低;另一种是采用金属管加热,然而,由于金属管的边缘具有一接口,在接口处的电阻较大,从而造成该金属管加热不均匀,容易导致合成柱报废。
因此,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改良结构的人造金刚石石墨管式加热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均匀、快速的人造金刚石石墨管式加热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人造金刚石石墨管式加热结构,其用于对一合成柱进行加热,其包括叶腊石块、钢帽、石墨片、石墨管、陶瓷杯以及钢杯;其中,所述叶腊石块位于最外层;所述钢帽分别设置于叶腊石块的顶部和底部;所述钢帽的底部抵接于石墨片上;所述钢杯、陶瓷杯、石墨管依次包覆于合成柱上;所述石墨片位于石墨管的上下两端;所述石墨管为无接口的石墨管。
本实用新型的人造金刚石石墨管式加热结构进一步设置为:于所述钢帽内填充有叶腊石环和白云石环。
本实用新型的人造金刚石石墨管式加热结构进一步设置为:于所述石墨管的四周设有一白云石管。
本实用新型的人造金刚石石墨管式加热结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白云石环和白云石管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人造金刚石石墨管式加热结构还设置为:所述石墨管采用压制的方式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人造金刚石石墨管式加热结构采用压制的石墨管,其密度高且均匀,同时没有接口,对合成柱加热时具有发热均匀,加热速度快,有利于金刚石的生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人造金刚石石墨管式加热结构的纵向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说明书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人造金刚石石墨管式加热结构,其用于对一合成柱9进行加热,其由叶腊石块1、钢帽2、石墨片3、石墨管4、陶瓷杯5以及钢杯6等几部分装配形成。
其中,所述叶腊石块1位于最外层,其起密封、传压、绝缘等作用。
所述钢帽2具体为一对,其分别设置于叶腊石块的1顶部和底部,其充当电极通电使用。于所述钢帽2内填充有叶腊石环7和白云石环8。所述叶腊石环7和叶腊石块1由相同材料制成,两者的作用相同。所述白云石环8具有恒温、绝缘的作用。
所述钢帽2的底部抵接于石墨片3上,从而实现电能的传导。
所述钢杯6、陶瓷杯5、石墨管4依次包覆于合成柱7上。所述钢杯6用于密封合成柱9。所述陶瓷杯5具有隔热作用。
所述石墨管4采用压制的方式制成,并为无接口的石墨管4,其用于对合成柱9进行加热。于所述石墨管4的两侧分别设有一白云石管10,该白云石管10和白云石环8由相同材料制成,两者的作用相同,且相互连接。所述石墨片3位于石墨管4的上下两端,从而实现石墨片3和石墨管4之间的电性导通。
本实用新型的人造金刚石石墨管式加热结构采用压制的石墨管4,其密度高且均匀,同时没有接口,对合成柱9加热时具有发热均匀,加热速度快,有利于金刚石的生长。
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为本创作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创作,凡在本创作的精神及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创作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蓝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蓝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9165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