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冶金渣余热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94148.9 | 申请日: | 2012-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891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耿会良;曲登伟;余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B3/06 | 分类号: | C21B3/06;C21B3/1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郭玲 |
地址: | 200444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冶金 余热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冶金渣处理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冶金渣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开展冶金渣资源化利用,对于减少冶金渣弃埋用占地和防止环境污染,促进我国钢铁工业的持续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冶金渣与冶炼生产密不可分,有冶炼生产就必定会有冶金渣产生。冶金渣作为冶炼生产的副产品,除含有丰富的钙、硅、铁、铝、镁等元素,适合制成不同种类的建材外,其出炉时自身所带有的大量热能也是一种极具利用价值的能源。根据统计,就热态钢渣而言,每吨钢渣所产生的热能相当于60公斤标准煤所产生的热能,因此其利用价值非常高。目前冶金行业对于冶金渣的处理大多为将冶金渣置于渣罐中,让冶金渣通过打水的方式降至一定温度后在空气中自然冷却进一步降温,降温后再将冶金渣翻罐进行进一步处理。在降温过程中,渣罐中大量的热能被白白浪费,并且需要大量的水来降温,从能源利用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笔巨大的浪费。近年来冶金渣余热回收技术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目前现有的冶金渣余热回收装置中,采用在渣罐打水位上设置安装一保温室的方法来吸收冶金渣的热能,但是,该方案只能回收固态冶金渣所带有的热能,即利用低品质热能,二大多液态冶金渣的热能还未被及时回收利用便已降温冷却,未能充分利用能源,造成热能的浪费,此外,所需建造的保温室通过空气进行热能的传导,热循环时间长且热能利用率不高。目前用于装运液态钢渣的渣罐分为铸造式与焊接式两种,焊接式渣罐(申请号200910051655.0)较铸造式渣罐而言使用寿命长,力学性能较强,使用前景好,但该焊接式渣罐在生产过程中也会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冶金渣余热回收装置和一种冶金渣余热的回收的工艺,该装置可在冶金渣处理过程中利用冶金渣的部分余热将冷水转化为热水后进行集中再利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冶金渣余热回收装置,所述冶金渣位于渣罐内,所述渣罐的外壁上设有S状绕制的水管,所述水管为钢管,所述水管的一端为冷水进口,所述水管的另一端为热水出口。
优选地,所述水管为钢管。
进一步地,所述渣罐为焊接结构。
优选地,所述水管排焊在所述渣罐的外壁上,所述水管相邻的管段间均设有隔板。
进一步地,从所述热水出口流出的热水进入集热装置。
该冶金渣余热回收装置加工装配简单方便实用,通过罐壁的热传导,将冶金渣中的热能传导至冷水中,使之成为热水,热循环时间短,冶金渣余热回收利用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现有盛存冶金渣的渣罐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冶金渣余热回收装置的渣罐的示意图。
图3显示为图2中水管2的排焊的示意图。
图4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冶金渣余热回收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 渣罐
2 水管
21 冷水进口
22 热水出口
3 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4。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具体议工作时。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冶金渣余热回收装置,冶金渣位于渣罐1内,渣罐1的外壁上设有S状绕制的水管2,水管2的一端为冷水进口21,水管的另一端为热水出口22。
冶金渣余热回收装置中的渣罐1为焊接结构,水管2为钢管,水管2排焊在渣罐1的外壁上,水管2相邻的管段间均设有隔板3,从热水出口22流出的热水进入集热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9414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镀锌立式退火炉
- 下一篇:含皮革边角小料的大张幅皮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