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电化学氢气传感器的SF6分解产物进行检测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01191.3 | 申请日: | 2012-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563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9 |
发明(设计)人: | 倪时龙;庄贤盛;刘良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亿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庄贤盛;广州中荔电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京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2 | 代理人: | 宋连梅 |
地址: | 350000 福建省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电化学 氢气 传感器 sf sub 分解 产物 进行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SF6分解产物检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电化学氢气传感器的SF6分解产物进行检测的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六氟化硫分解产物检测仪器通过检SF6样气中SO2、H2S、CO、HF的含量,来判断装有SF6样气的电力设备是否存在故障隐患,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设备故障的辅助检测,并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该手段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不论是变电站刚刚验收的SF6新的样气,还是运行设备内的SF6气体,当中都可能含有氢气,通常其含量从几十到几千ppm(浓度单位)不等;然而受电化学原理限制,在测量CO含量的过程中,绝大多数CO传感器均会受到氢气较大的交叉干扰,在测量这些SF6气体时,会导致CO传感器响应值失真。经验表明如果SF6中氢气含量为100ppm,会导致CO传感器测量值偏大最少10ppm,这对于CO测试允许最大误差4%来说,是不可容忍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电化学氢气传感器的SF6分解产物进行检测的装置,能准确判断带有SF6的电气设备是否存在故障隐患。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电化学氢气传感器的SF6分解产物进行检测的装置,包括一氧化碳传感器、二氧化硫传感器、硫化氢传感器、电化学氢气传感器、AD采集模块、ARM处理器以及显示控制器;所述一氧化碳传感器、二氧化硫传感器、硫化氢传感器、电化学氢气传感器均与AD采集模块连接;所述AD采集模块与ARM处理器连接;所述ARM处理器与所述显示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一电源管理模块,该电源管理模块与所述ARM处理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AD采集模块为ADS1211芯片,所述ARM处理器为armsys2410芯片,所述一氧化碳传感器的第4引脚与所述ADS1211芯片的第4引脚连接,所述二氧化硫传感器的第4引脚与所述ADS1211芯片的第2引脚连接,所述硫化氢传感器的第4引脚与所述ADS1211芯片的第24引脚连接,所述电化学氢气传感器的第4引脚与所述ADS1211芯片的第22引脚连接;所述ADS1211芯片的第16引脚经一第一MOS管与所述armsys2410芯片的155引脚连接;所述ADS1211芯片的第17引脚经一第二MOS管与所述armsys2410芯片的159引脚连接;所述ADS1211芯片的第8引脚与所述armsys2410芯片的171引脚连接;所述ADS1211芯片的第14引脚与所述armsys2410芯片的158引脚连接;所述ADS1211芯片的第15引脚与所述armsys2410芯片的156引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分解产物检测仪中添加电化学氢气传感器,通过AD采集模块将电化学氢气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二氧化硫传感器、硫化氢传感器的数据进行采集,并通过ARM处理器和相应的软件进行计算,剔除了一氧化碳CO测试中氢气的干扰成分,同时增加了SF6分解产物样气的氢气含量指标,为带有SF6的电气设备故障隐患更精确的进行判断,降低了电气设备的损坏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各传感器、AD采集模块、ARM处理器之间的详细连接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氧化碳传感器、二氧化硫传感器、硫化氢传感器、电化学氢气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ADS1211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MOS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MOS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armsys2410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亿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庄贤盛;广州中荔电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福建亿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庄贤盛;广州中荔电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0119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轴向双螺旋面半自动铣削机
- 下一篇:编织袋内部涂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