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指定链路无线通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02448.7 | 申请日: | 2012-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578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9 |
发明(设计)人: | 宋极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远东仪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7/15 | 分类号: | H04B7/15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 |
地址: | 10001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指定 无线通讯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线通讯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指定链路无线通讯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物联网事业蓬勃发展,很多行业推出了基于无线433MHz技术的数据传输产品和解决方案。这种无线通讯属于长波低频通讯,因此穿透能力较弱,但是绕射能力相对强一些,在无线抄表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为解决传输距离和建筑结构对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造成的影响,通常会在某个位置加装无线信号中继器,这样可以使数据可靠传输,延伸数据传输的距离。
目前,信号中继器多使用频分多址技术进行处理。频分多址技术是把信道频带分割为若干更窄的互不相交的频带(称为子频带),把每个子频带分给一个用户专用(称为地址),在这种方式下,中继器需要依次循环切换不同的子频带来完成与不同用户的通讯。因此需要用户实时在线,当用户采用电池供电时,无疑造成了功率的大量消耗,如图1所示。
在某些特定场合的应用中,数据传输的实时性要求不是很高,因此可以采用多条链路分时传输的方式解决成本及可靠性传输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现有无线通讯系统在实时性要求不是很高的情况下,通讯成本高、功率消耗大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指定链路无线通讯系统,该系统包括中继器、多个发起设备及其对应的目标设备,所述发起设备用于建立与所述中继器的通讯,所述中继器用于填写链路注册表、记录建立通讯的所述发起设备的地址和通讯时间、将完成数据转发给所述发起设备所对应的目标设备、并设置所述发起设备下次通讯的时间,所述目标设备用于接收所述中继器转发来的数据。
其中,当有发起设备从通讯中退出时,所述中继器修改链路注册表,实现退出机制。
其中,不同发起设备之间的通讯时间间隔大于系统的时钟精度。
优选的,所述发起设备的个数为2-8个。
优选的,所述不同发起设备之间的通讯时间间隔为1-3s。
本实用新型通过相对简单的管理机制,替代了频分多址复用技术在低频长波通讯领域的应用,使产品开发相对简单,降低了发送数据设备的功耗,降低了开发成本,实现了较为可靠的数据传输,在无线抄表系统中具有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频分多址通讯系统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系统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数据链路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现过程中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图2是本实用新型系统的结构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指定链路无线通讯系统,该系统包括中继器、多个发起设备及其对应的目标设备,所述发起设备用于建立与所述中继器的通讯,所述中继器用于填写链路注册表、记录建立通讯的所述发起设备的地址和通讯时间、将完成数据转发给所述发起设备所对应的目标设备、并设置所述发起设备下次通讯的时间,所述目标设备用于接收所述中继器转发来的数据。
其中,当有发起设备从通讯中退出时,所述中继器修改链路注册表,实现退出机制。
其中,不同发起设备之间的通讯时间间隔大于系统的时钟精度。
优选的,所述发起设备的个数为2-8个。
优选的,所述不同发起设备之间的通讯时间间隔为1-3s。
此种系统适合于数据实时性要求不高的情况,如图3所示,图中有三条数据链路,A1—Z—A2,B1—Z—B2,C1-Z—C2,采用分时的方法,Z设备按初始连接顺序,分别建立三条链路,完成数据的转发。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现流程示意图,在初始状态下,设备A1通过修改内部设置,建立与Z的通讯,中继器Z填写内部链路注册表,记录建立连接的设备地址、通讯时间等信息,Z在完成数据转发后,发送给设备A1一个应答包,应答包中包含设备A1下次通讯的时间ta,设备A1在下个通讯周期ta到来时,从休眠状态恢复,与中继器Z进行通讯,中继器则一直处于监听状态,随时接受设备的信息,并转发到目标设备A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远东仪表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远东仪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0244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