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坠安全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06160.7 | 申请日: | 2012-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806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刘明记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同锋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B5/18 | 分类号: | B66B5/18 |
代理公司: | 福建炼海律师事务所 35215 | 代理人: | 许育辉;张辉 |
地址: | 厦门市湖里***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安全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坠安全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齿轮锥鼓形渐进式防坠安全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施工升降机用防坠安全器主要为齿轮锥鼓形渐进式防坠安全器,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施工升降机使用数量的增加以及使用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市场对齿轮锥鼓形渐进式防坠安全器的需求逐渐增加,而有色金属原材料市场价格从2004年起就开始了上涨势头,轮番上涨的原材料价格,使企业的整体利润逐渐降低,整个行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如何在保证产品性能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产品成本是这个行业领域生产经营的关键课题,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现有的齿轮锥鼓形渐进式防坠安全器主要存在下列缺陷:
1) 现有齿轮锥鼓形渐进式防坠安全器外壳为重力浇铸,存在下列缺陷:产品的致密性低及强度较低,产品设计时厚度较厚,成本较高;产品表面光洁度不高,浇铸产品表面在冷却收缩后容易形成凹坑,影响产品的外观,需要增加后处理工序,增加成本;充型慢,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
2) 由于齿轮锥鼓形渐进式防坠安全器成品较重,现有齿轮锥鼓形渐进式防坠安全器表面光滑,不利于产品的搬运和安装。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不降低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产品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防坠安全器,包括安全器外壳、驱动离心限速部分、制动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全器外壳为一体化压力铸造结构。
进一步,所述的防坠安全器为齿轮锥鼓形渐进式防坠安全器。
进一步,所说的安全器外壳上均设有加强筋。
优选的,所述的加强筋为四个。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坠安全器针对现有齿轮锥鼓形渐进式防坠安全器外壳生产成本高、成型效率低,产品致密性不好的等缺点,通过改变外壳成形工艺,由原来的重力浇铸,改为压力铸造,通过增加产品的致密性及强度,在保证产品使用性及安全性的前提下,减薄齿轮锥鼓形渐进式防坠安全器外壳的厚度,同时在齿轮锥鼓形渐进式防坠安全器外壳表面增加4个加强筋,以加强在不加大制品壁厚的条件下,增强外壳的强度和刚性,以节约材料用量,减轻重量,降低成本,同时由于在齿轮锥鼓形渐进式防坠安全器外壳表面上增加了四个加强筋,在安全器搬运或安装过程中,增加了抓持部位,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坠安全器的总装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坠安全器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A-A剖面图;
其中:1.端盖、2.制动毂、3.碟簧组、4.尾部释放机构、5.第一自润滑轴承、6.摩擦副、7.齿轮轴、8.限位弹簧片、9.拉杆、10.离心块、11.离心块座、12.调速弹簧、13.安全器外壳、14.铅封、15.加强筋、16.内六角螺栓、17.第二自润滑轴承、18.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一种防坠安全器为齿轮锥鼓形渐进式防坠安全器,包括驱动离心限速部分、制动部分,制动部分主要由安全器外壳13粘贴摩擦副6内装上制动毂2,制动毂2内装入第一自润滑轴承5,制动毂2与安全器外壳13、摩擦副6通过碟簧组3和尾端螺母、挡块连接压紧,使得碟簧受力将制动毂2和摩擦副6的锥面拉紧,安全器外壳13为一体化压力铸造结构,安全器外壳13上均设有四个加强筋15。
具体的,驱动离心限速部分主要由齿轮轴7,通过第二自润滑轴承17,装入端盖1内,通过端盖1厚度作轴向限位,在齿轮轴7的尾端,压入离心限速装置,离心限速装置由离心块座11,通过调速弹簧12及拉杆9将离心块10固定在离心块座11上,在离心块座11上通过侧面弹性圆柱销作离心块轴向限位,限位弹簧片8通过两螺栓及导向杆固定在离心块座11上,离心块10动作后通过限位弹簧片8限制离心块10回弹,最后将驱动离心限速部分与端盖部分通过两内六角螺栓16进行合装,加以铅封14即以完成整件产品的组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同锋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同锋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0616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