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密度沉淀池进水消能布水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06822.0 | 申请日: | 2012-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178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王磊磊;王如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24 | 分类号: | B01D21/2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贸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128 | 代理人: | 陈颖洁 |
地址: | 20009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密度 沉淀 进水 消能布水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厂处理工艺配件,公开了一种消除进水动能并具有均匀布水功能的高密度沉淀池进水消能布水器。
背景技术
高密度沉淀池包括4个过程区,即混合区、絮凝区、分离沉淀区和出水区,进水首先进入直筒状的混合区,加入混凝药剂后,进水与药剂初步反应,生成的絮凝颗粒连同水流一起进入絮凝区,因此混合区的混合效果和水动力条件决定了后续絮凝反应和分离沉淀的有效程度。传统的进水口无任何布水装置,水流的流速分布集中在混合区中心轴附近,中心区域的上升水流动量较高、流速较大,致使水流在混合区内的停留时间较短,对进水的混凝反应是不利的。
在高密度沉淀池中,进水口增加消能布水措施,一方面可以起到消散动能、稳定水流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使进水分散在整个混合区,提高布水的均匀性,同时可避免进水口与搅拌桨之间出现旋涡区,使进水可靠性增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传统高密度沉淀池进水口的水流冲击性强、高流速区过于集中、混合效率不高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有效消能、均匀布水、更换操作方便的高密度沉淀池进水消能布水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一种高密度沉淀池进水消能布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的消能布水器包括上曲面一级导流板,该上曲面一级导流板设有向上凹陷的导流曲面,所述上曲面一级导流板的下方设有与其配合的下曲面二级导流板,该下曲面二级导流板设有向下凹陷的导流曲面,所述上曲面一级导流板下方设有进水管。所述上曲面一级导流板,曲面投影直径为进水管直径的1.5-2.0倍,向上凹陷的高度为进水管直径的0.20-0.25倍,曲率半径为进水管直径的2.2-2.5倍。所述下曲面二级导流板为一环形导流板,该环形导流板的宽度为进水管直径的0.75-0.90倍,向下凹陷的高度为进水管直径的0.12-0.15倍,曲率半径为进水管直径的0.8-1.0倍。所述上曲面一级导流板和下曲面二级导流板之间通过多根竖向钢筋相连,等距布置8根,分别与上下曲面导流板焊接。所述上曲面一级导流板和下曲面二级导流板之间通过多根竖向钢筋连接,所述多根竖向钢筋沿环形导流板内圆均匀布置,所述竖向钢筋分别与上下曲面导流板焊接。 所述消能布水器底部设过螺纹接口与进水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消能布水器采用两级曲面导流,通过改变进水流向,延长过水通道,消耗了水流的动能,降低了进水速度,同时使水流均匀分散于混合区筒体的整个断面。本实用新型基于总流连续流方程和能量平衡方程,利用曲面设计优化了过水通道,利用两级导流设计增加了过流断面。本实用新型既能用于高密度沉淀池进水的配件安装,又能用于相似的沉淀池进水口的改造优化,实现了有效消能、有效布水、有效混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1)进水流速降低;(2)进水的布水均匀性显著提高;(3)便于现有进水口改造;(4)材料经久耐用,抗腐蚀;(5)在不影响进水消能及布水功能的前提下,采用两级固定设计,使配件使用更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高密度沉淀池进水消能布水器的整体结构剖面图。
图2是高密度沉淀池进水消能布水器的的结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1至附图2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中1.沉淀池进水管,2.布水器内上下导流板连接钢筋,3.上曲面一级导流板,4. 下曲面二级导流板,5.地脚螺栓,6.连接部位的内切螺纹,7. 沉淀池混合区出水口。其中D为进水管直径,H为上下导流板高度,L1为上曲面一级导流板投影直径,H1为上曲面一级导流板凸起高度,L2为下曲面一级导流板投影直径,H2为下曲面一级导流板凹下高度。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068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