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织物烘干箱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15386.3 | 申请日: | 2012-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542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9 |
发明(设计)人: | 沈根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江市新丝源纺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B15/00 | 分类号: | D06B15/00;F26B2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522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织物 烘干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烘干箱,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烘干织物的烘干箱。
背景技术
在纺织行业中,烘干箱是用来对织物进行热熔染色烘焙的关键设备。目前,市场上普遍使用的烘干箱其热风大都是从箱体的底部竖直向上吹向织物,对织物产生一定的向上的牵引力,从而会增加设备向箱体外拉织物的力,也就会增加一定的能耗。另外,有的织物厚度较厚,有的织物厚度较薄,若采用同样的风量的热风进行烘干,对烘干的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风量可调、节能的织物烘干箱。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织物烘干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主体,设置在前述箱主体两侧壁上的织物进口和织物出口,分别设置在前述织物进口、织物出口上下两侧的送布辊和拉布辊;前述箱主体的底部设置有长条形送风通道,前述送风通道与送布辊平行并且与箱主体的底部形成夹角,送风通道的吹风口朝向织物出口。
前述的织物烘干箱,其特征在于,前述送风通道设置在箱主体的底部的靠近织物进口的一端。
前述的织物烘干箱,其特征在于,前述送风通道与箱主体的底部所形成的夹角为30-80度。
前述的织物烘干箱,其特征在于,前述送风通道与箱主体的底部所形成的夹角为45度。
前述的织物烘干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吹风口处的风量调节板,前述风量调节板与送风通道滑动连接。
前述的织物烘干箱,其特征在于,前述风量调节板为栅格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送风通道与送布辊平行并且与箱主体的底部形成夹角,送风通道的吹风口朝向织物出口,避免了热风垂直吹向织物,并且为织物提供了一定的向前推动的力,节省了用于驱动拉布辊的能量;另外,吹风口处设置风量调节板,可针对不同厚度的织物来调节风量,保证烘干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织物烘干箱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2是图1中的织物烘干箱的俯视图;
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1-箱主体,2-织物进口,3-织物出口,4-送布辊,5-拉布辊,6-送风通道,7-织物,8-风量调节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的介绍。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织物烘干箱包括:箱主体1,设置在箱主体1两侧壁上的织物进口2和织物出口3,分别设置在织物进口2、织物出口3上下两侧的送布辊4和拉布辊5,箱主体1的底部设置有长条形送风通道6,送风通道6与送布辊4平行并且与箱主体1的底部形成夹角,送风通道6的吹风口朝向织物出口3。使用时,热风从织物7的底部斜向上吹,既减少了对织物7向上的牵引力,又对织物7产生一定的向前推动的力,从而减少了用于驱动拉布辊5的能量消耗。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送风通道6设置在箱主体1的底部的靠近织物进口2的一端,避免吹出来的热风吹到箱主体1的侧壁上,保证其全部吹向织物7。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送风通道6与箱主体1的底部所形成的夹角为30-80度,具体视送风通道6距织物进口2所在侧壁的距离、送风通道6与织物7之间的垂直距离的不同而做相应的调整,保证热风全部吹向织物7即可。更为优选的是,送风通道6与箱主体1的底部所形成的夹角为45度。
对于较薄的织物7来说,若用较大的风量进行烘吹,不仅浪费能源,而且会将织物7吹得偏离水平面,进而影响烘干效果,所以,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织物烘干箱还包括有风量调节板8。风量调节板8设置在吹风口处,并且与送风通道6滑动连接,通过调节其与送风通道6的相对位置,即可调节吹风口的实际出风面积,从而调节了风量。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风量调节板8为栅格板,结构简单,调节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江市新丝源纺织有限公司,未经吴江市新丝源纺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153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