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饭锅用多功能蒸笼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20207.5 | 申请日: | 2012-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601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杨英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英虎 |
主分类号: | A47J36/20 | 分类号: | A47J36/2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8 | 代理人: | 刘广生 |
地址: | 524471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饭锅 多功能 蒸笼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活厨具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电饭锅用的电饭锅用多功能蒸笼。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中的电饭锅内胆为了避免在蒸煮过程中食物粘贴于锅底,通常在内胆内喷涂上一层不粘层,而不粘层电饭锅内胆长期使用有损人体健康,此外,现有的电饭锅陶瓷内胆,由于成本高,易损,且能耗大,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
因此,提供一种可避免食物与锅胆底部直接接触、使用方便的电饭锅用蒸隔板成为了业界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上述论述内容目的在于向读者介绍可能与下面将被描述和/或主张的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相关的技术的各个方面,相信该论述内容有助于为读者提供背景信息,以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因此,应了解是以这个角度来阅读这些论述,而不是承认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可避免食物与锅胆底部直接接触、使用方便的电饭锅用多功能蒸笼。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提供一种电饭锅用多功能蒸笼,包括本体,所述的本体为与锅胆体相配合的圆筒体,本体的一端设有圆面,圆面上布设有若干个蒸汽孔,还包括至少两个支撑杆,各个支撑杆均匀间隔地铰接在所述的本体的周边。
其中,所述的支撑杆为三个。
其中,所述的本体的周边设有缺口,所述支撑杆铰接在缺口处。
其中,所述的支撑杆为钢条。
其中,所述的本体的外侧部设有提扣环,所述的本体和提扣环之间是转动连接的。
其中,所述的蒸汽孔的直径是1~2mm。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电饭锅用多功能蒸笼可避免食物与锅胆底部直接接触,防止了蒸煮过程中食物粘贴于锅底或烧糊,同时,能避免锅内胆不粘层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热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降低了能耗,使锅胆内的食物保持原有味道。本实用新型在具体使用时,支撑杆可向下或向下,其分别具有不同的功用。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电饭锅用多功能蒸笼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电饭锅用多功能蒸笼使用在电饭锅的第一种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电饭锅用多功能蒸笼使用在电饭锅的第二种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饭锅用多功能蒸笼,包括本体1,本体1可由铝材制成,本体1为圆筒形,圆筒的外径与锅内胆体内径相吻合。圆筒的一端设有圆面2,圆面2上布设有若干个蒸汽孔3,所述的蒸汽孔3的直径是1~2mm。圆面2和蒸汽孔3可采用冲压的方式在本体1上形成。所述的本体1的外侧部设有提扣环4,所述的本体1和提扣环4之间是转动连接的。提扣环4方便将本实用新型从电饭锅内胆中取出。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至少两个支撑杆5,所述的支撑杆5为钢条。各个支撑杆5均匀间隔地铰接在所述的本体1的周边。优选的,所述的支撑杆5为三个,所述的本体1的周边设有缺口,所述支撑杆5铰接在缺口处。缺口用于支撑杆向下形成蒸笼时藏住支撑杆使其不阻内胆空间。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饭锅用多功能蒸笼使用在电饭锅的第一种状态,蒸器皿本体置于电饭锅内胆中,支撑杆向上。在煮东西沸腾过程中,蒸器皿受蒸汽向上活动,支撑脚可顶住锅盖,以防止蒸器皿活动过上而导致食物溢入锅胆内,保持其净洁。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饭锅用多功能蒸笼使用在电饭锅的第二种状态,蒸器皿本体置于电饭锅内胆中,支撑杆向下。蒸器皿与锅胆底部之间不直接接触形成腔体,食物放置在蒸器皿上,热能通过蒸汽孔煮熟食物。
上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总之,本实用新型虽然例举了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但是应该说明,虽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各种变化和改型,除非这样的变化和改型偏离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否则都应该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英虎,未经杨英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2020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