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弧门的支铰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24313.0 | 申请日: | 2012-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455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2 |
发明(设计)人: | 王兴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B7/42 | 分类号: | E02B7/42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刘楠 |
地址: | 550081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弧门的支铰装置,属于弧门支铰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单个支铰承压荷载已达50000kN,支铰轴承内径已达1000mm,随着“西电东送”的大力开展,弧门的规模还会越来越大,按照传统的弧门支铰型式设计,支铰承压荷载将超出目前现有的技术水平,导致支铰轴承内径超过1000mm,造成支铰外形尺寸太大,导致支铰制造加工及热处理工艺复杂,报废率极高,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所以现有技术还是不够完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弧门的支铰装置,铰链采用2个轴承承压,增大了铰链与轴承外环的支承面,减小了轴孔直径,克服了由单个轴承承压,轴承直径过大造成支铰外形尺寸大、运输困难、材料屈服强度及表面硬度要求高引起的制造加工及热处理工艺复杂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弧门的支铰装置,包括设置在弧门支臂端部的铰链及支承在混凝土梁或牛腿上的铰座,铰链与铰座通过阶梯型轴连接并采用金属轴套轴向定位,金属轴套设置密封圈二密封;所述阶梯型轴两端采用螺栓及止轴板固定,端口设置拉环螺钉,其中,所述铰链的轴孔内并列设置两个轴承,轴承两端通过透盖压紧后,采用紧固螺钉固定。
进一步的,上述的弧门的支铰装置,其中,所述轴承为球面滑动轴承或调心滚子轴承。
更进一步的,上述的弧门的支铰装置,其中,所述铰链的轴孔中部设置有圆环状隔台将两个轴承分开。
更进一步的,上述的弧门的支铰装置,其中,所述的圆环状隔台为铰链局部的突出结构,与轴承的外圈紧密接触,且孔径大于轴承的内外圈交界面外缘直径。
更进一步的,上述的弧门的支铰装置,其中,所述透盖设置密封圈一密封。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支铰铰链采用2个轴承承压,增大了铰链与轴承外环的支承面,减小了轴孔直径,克服了由单个轴承承压,轴承直径过大造成支铰外形尺寸大、运输困难、材料屈服强度及表面硬度要求高引起的制造加工及热处理工艺复杂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2的大样图;
图4是铰链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B-B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支臂端部,2-铰链,3-铰座,4-阶梯型轴,5-金属轴套,6-轴孔,7-轴承,8-隔台,9-螺栓,10-止轴板,11-拉环螺钉,12-透盖,13-紧固螺钉,14-密封圈一,15-密封圈二,16-轴承外圈。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一种弧门的支铰装置,如图1、图2、图3、图4及图5所示,一种弧门的支铰装置,包括设置在弧门支臂端部1的铰链2及支承在混凝土梁或牛腿上的铰座3,铰链2与铰座3通过阶梯型轴4连接并采用金属轴套5轴向定位,金属轴套5设置密封圈二15密封;所述阶梯型轴4两端采用螺栓9及止轴板10固定,端口设置拉环螺钉11,所述铰链2的轴孔6内并列设置两个轴承7,轴承7两端通过透盖12压紧后,采用紧固螺钉13固定。轴承7为球面滑动轴承或调心滚子轴承。铰链2的轴孔6中部设置有圆环状隔台8将两个轴承7分开。所述隔台8为铰链2局部的突出结构,与轴承7的外圈16紧密接触,且孔径大于轴承7的内外圈交界面外缘直径。透盖12设置密封圈一14密封。
本实用新型实施时,弧门支臂端部1与铰链2通过螺栓连接,铰链2与铰座3通过阶梯型轴4连接,轴向采用金属轴套5定位,铰链2的轴孔6内设置两个轴承7。阶梯型轴4端部采用螺栓9及止轴板10固定,两端设置拉环螺钉11。轴承7两端采用透盖12压紧后,通过紧固螺钉13固定。金属轴套5采用密封圈二15密封,透盖12采用密封圈一14密封。
本实用新型相比于传统的弧门支铰型式具有特点:铰链采用2个轴承承压,增大了铰链与轴承外环的支承面,减小了轴孔直径,克服了由单个轴承承压,轴承直径过大造成支铰外形尺寸大、运输困难、材料屈服强度及表面硬度要求高引起的制造加工及热处理工艺复杂的技术问题。支铰铰链轴孔中部设置有圆环状隔台将两个轴承分开,使两轴承工作互不干扰,阶梯型轴端部设置拉环螺钉,便于支铰装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未经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243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