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反锥面铣刀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25581.4 | 申请日: | 2012-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519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9 |
发明(设计)人: | 陈怡;沈春涛;陆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3C5/12 | 分类号: | B23C5/12 |
代理公司: | 上海航天局专利中心 31107 | 代理人: | 冯守志 |
地址: | 20160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锥面 铣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反锥面铣刀。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反锥面加工方法,在普遍意义上,采用的是“机床爬坡、电脉冲、线切割”的加工方法。
使用上述加工策略虽然可以有效完成反锥面的加工,但针对薄壁多孔不规则铸件,此方法主要存在如下缺陷:
缺陷1:某型号导弹导引头舱体天线座上的反锥面,现有的机床爬坡加工策略下,唯有通过提高机床的主轴转速和进给量来提高加工效率。然而,由于每个厂家提供的刀具都会提供一个切削用量表,切削速率是有上限限制的,不能无限制提高加工速度的。因此,若想从根本上提高其加工效率,采用一种新的加工策略势在必行;
缺陷2:采用电脉冲的加工方法时,通过测得击穿电压随不同激光脉冲能量、极间距和工具电击(阴极)材料的关系,即激光在工件表面。然而激光单脉冲能量和极间距之间的关系不易掌控,即加工零件的尺寸不易掌控,故采用一种新的加工策略势在必行;
缺陷3:采用线切割加工方法时,由于目前线切割工艺尚无标准的工艺技术规范,加工方式各异。工件尺寸精度超差、表面粗糙度超差、易产生变形和开裂,加工过程中极易断丝。无法满足该型号导引头舱体天线座对称度的设计要求。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对于零件中反锥面的加工,现有的爬坡、电击、线切割加工策略加工效率低、尺寸不易控制,加工成本高,零件的精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在生产中急需一种从根本上解决带反锥面零件加工效率的高效加工刀具来改变这一现状。
因此如何提高零件的加工效率,加工精度,并降低加工成本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零件的加工效率,加工精度,并降低加工成本。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反锥面铣刀,包括:
刀柄;
反锥面切削刃,所述反锥面切削刃的锥面尖端与所述刀柄固定。
可选的,所述为圆柱形。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优异效果:
所述反锥面铣刀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所述反锥面铣刀采用反向切削刃的结构,改变了原有的加工策略,大大提高了反锥面的机加工效率,并且有效降低了机床的使用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机床机械磨损,降低了故障发生率,延长了机床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反锥面铣刀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以下描述中阐述了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在现有技术中反锥面加工方法,主要采用的是“机床爬坡、电击、线切割”的加工技术。前述三种加工技术很难对加工效率、尺寸精度作进一步大范围的提升。
鉴于上述原因,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中反锥面铣刀,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反锥面铣刀的侧视图,所述反锥面铣刀包括:
刀柄10;
反锥面切削刃20,所述反锥面切削刃20的锥面尖端21与所述刀柄10固定。
如图1所示,反锥面切削刃20呈锥体,所述反锥面切削刃20的锥面尖端21(也就是椎体的尖端)与所述刀柄10固定(反锥面切削刃20的角度方向与普通刀具的相反)。所述刀柄10为柱体,可以是圆柱体、方柱体或三角柱体。
本实施例已成功应用到某薄壁多孔不规则铸件上反锥面的加工。爬坡一般需要6小时左右完成,电脉冲和线切割也需3小时左右完成,加工效率极低,尺寸精度很难达到设计要求。现采用本实施例反锥面铣刀后,加工该反锥面只需一次定位装夹,一次铣削成型,仅需1小时即可完成。加工效率约为改进前的6倍。在大批量反锥面加工中,此加工效率的改进带来的益处相当可观。另外,所述反锥面铣刀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一般常用机床上皆可使用,有效降低了机床的使用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机床机械磨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优势:
1、变原有的“爬坡”加工为“一次铣削成型”反锥面加工,大大提高了反锥面的机加工效率;
2、有效减少了机床的使用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机床机械磨损,降低故障发生率,延长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未经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2558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