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远距遥控开锁的电子钥匙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30063.1 | 申请日: | 2012-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703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刘冶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冶辉 |
主分类号: | G07C9/00 | 分类号: | G07C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慧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1 | 代理人: | 于淼;杨颖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遥控 开锁 电子 钥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锁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远距遥控开锁的电子钥匙。
背景技术
电子锁在安全技术防范领域,具有防盗报警功能的电子密码锁代替传统的机械式密码锁,克服了机械式密码锁密码量少、安全性能差的缺点,使密码锁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性能上都大大提高一步。
电子锁普遍是以产生开锁密码的MCU芯片为核心,配以相应硬件电路,完成密码的设置、存贮、识别和显示、驱动电磁执行器并检测其驱动电流值、接收传感器送来的报警信号、发送数据等功能。
电子锁中常含有MCU芯片、开锁驱动电路、供电电路以及电池等,这就需要适时检查或者更换电池,而且,电子锁内的电子电路长期处于通电状态,缩短了电子元件的寿命。于是,为了减少电子锁的维护工作,提高电池利用率,现在一些技术将电子锁内的电池转移到电子钥匙中,并在钥匙中设置密码芯片,每把电子钥匙内置的密码芯片自动生成高达万亿组合的密码,禁止外界人为设置密码。当钥匙与电子锁电极对应接触时,对电子锁供电并核对密码开锁。但是,在某些特殊使用中达不到多人同时在场开锁和远距离遥控开锁的要求;也不能做到钥匙和锁分离(每人须带一把钥匙)。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远距遥控开锁的电子钥匙,其目的在于实现满足多人到场,远距离遥控开锁的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远距遥控开锁的电子钥匙,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GSM芯片、电池、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SIM卡以及天线;其中
所述外壳是所述远距遥控开锁的电子钥匙的匙体;
所述GSM芯片安装在所述外壳内部,该GSM芯片的件体一面设有安装槽;
所述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分别通过导线与所述第三电极和第一电极相连接;
所述第一电极是一根金属导线,其中一端的端头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外部;所述第一电极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部分,分别与所述电池的负极、GSM芯片以及SIM卡的共地极相连接;
所述第二电极是一根金属导线,其中一端的端头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外部;所述第二电极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部分,分别与所述GSM芯片以及SIM卡的数据极相连接;
所述第三电极是一根金属导线,其中一端的端头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外部;所述第三电极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部分,与所述电池的正极相连接;
所述SIM卡安装固定在所述GSM芯片的安装槽中;
所述天线的末端连接至所述GSM芯片信号接收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和效果:
1、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远距离遥控开锁,较目前的电子锁而言,安全级别更高;
2、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钥匙和锁分离,一把钥匙可以设置不同的密码,对应不同的电子锁,从而针对某些特定场合(如物流、押运)非常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远距遥控开锁的电子钥匙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此外,“耦接”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性耦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第一装置耦接于第二装置,则代表所述第一装置可直接电性耦接于所述第二装置,或通过其他装置或耦接手段间接地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装置。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对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通过下面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显而易见。
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如图1所示,一种远距遥控开锁的电子钥匙,包括:外壳1、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芯片2、电池3、第一电极4、第二电极5、第三电极6、SIM卡(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客户识别模块)7以及天线8;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冶辉,未经刘冶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300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食物抑菌罐
- 下一篇:一种带跑步机的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