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扩散式SF6气体泄漏监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31363.1 | 申请日: | 2012-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160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发明(设计)人: | 赵建华;陈迎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3/02 | 分类号: | G01M3/02;G01N21/35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杨学明 |
地址: | 230026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扩散 sf sub 气体 泄漏 监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SF6气体泄漏监测领域,具体涉及采用双波长红外监测原理和扩散式结构、自带温度补偿、具有数字信号输出的高精度SF6气体泄漏监测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SF6气体由于具有极好的绝缘性能和灭弧性能,在电力系统中获得广泛的应用。但是,SF6气体的泄漏则会污染室内环境,使进入房间的操作人员、巡视检修人员的健康甚至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因此,良好的SF6泄漏气体监测技术受到电力行业从业人员的重视和追求。
在SF6气体泄漏监测领域中,红外监测技术的优势正逐步得到公认和重视。红外气体泄漏监测技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具备灵敏度高、精度高、稳定性好、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可靠性高、寿命长等优点。
在电力系统的SF6气体泄漏监测中,较常采用的方法是吸入式SF6泄漏监测技术,吸入式监测技术采用抽气泵将监测区域的待测气体吸入探测器内部,再利用相关测量原理对SF6的浓度进行测量。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需要采用抽气泵抽气,气体进入气室前需要进行过滤、干燥,使得装置结构复杂、功耗较大,不利于进行连续在线监测,从而限制了此技术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对泄漏SF6气体进行连续在线监测、响应快、精度和可靠性高的扩散式SF6气体泄漏监测方法及装置。此装置具有优异的防水防尘性能,无需使用抽气泵,能广泛应用于SF6气体泄漏监测系统中。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扩散式SF6气体泄漏监测装置,该装置包括红外光源、聚光镜、温度探测器、锥形集光器、测量滤光片、参比滤光片、双通道红外探测器、反射镜、反射镜座、支架、过滤保护罩、防水防尘透气膜、信号调理模块、A/D转换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光源驱动模块,具有开孔的支架形成一个中空的气室,支架上紧贴一层防水防尘透气膜,外面再套上过滤保护罩,在支架的一端放置镀金反射膜的反射镜,通过反射镜座固定并与支架相连,另一端设置红外光源和双通道红外探测器,红外光源前端设置有聚光镜,双通道红外探测器前面设置有测量滤光片和参比滤光片,测量滤光片和参比滤光片的前端设 有锥形集光器,所述的针对SF6气体泄漏监测的测量滤光片和参比滤光片均为超窄带干涉滤光片,温度探测器置于气室中聚光镜与锥形集光器之间的空隙位置,电路板固定于支架上,电路板有外壳保护和固定,并与支架之间密封。
其中,电路板包括信号调理模块、A/D转换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光源驱动模块,信号调理模块对参比信号和测量信号进行放大和滤波,A/D转换模块将模拟电信号转换成数据处理模块能够接收的数字信号,数据处理模块根据所接收的数字信号进行计算得到气体浓度并对外输出,光源驱动模块驱动红外光源发出稳定的红外光。
其中,测量滤光片的中心波长为10.55μm±80nm,半带宽为90nm±20nm,参比滤光片的中心波长为3.95μm±40nm,半带宽为90±20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313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